胶州路、愚园路、常德路、北京西路围合而成的这片区域内,曾有一片河流密布的江南村舍——赵家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附近愚园、西园、申园的兴建,这里成为沪上郊游赏景、聚会娱乐场所。十九世纪末,因大量人口涌入快速城市化,这里兴建起各类住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旧区改造而逐渐消失。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关于赵家桥的记忆不曾被抹去,很多上了年纪的居民依旧清晰记得围绕着这里开设的油漆店、老虎灶熟水店、烟纸店、连环画小书店、切面店、竹器杂货店、剃头店、葱姜铺、公用传呼电话服务亭、煤球店和染布坊等等。它们共同交织成了过往生活浓浓的柴米烟火气。
今天(26日),全市首本社区微志《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选辑》正式首发。《时光里的家园》选取了赵家桥、愚谷邨、大同里等21个住宅小区作为社区微志的写作标的,以原住民的口述和史料考证来反映上海开埠以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以及那些具有存史价值的小区,反映区域内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区地方志办公室首次向社会招募作者参与编制,参与人员有海派作家、退休干部、建筑师、文化志愿者、普通居民等等,真正实现了“百姓的历史百姓修”。
据介绍,以往地方志的修编流程与体例有着固有“藩篱”,最后的成书往往过于严谨。此次社区微志的修编,首次以一种新的史学观点、多维度的方式来呈现地方历史。一方面,将传统的官方修编与市民口述相结合,在过程中引入大量目标小区原住民的采访、口述等内容,将“正史”与“野史”杂糅在一起,记录“民间”的声音。
在呈现方式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和图片为长的传统纸媒作为基础平台,融入口述史、社区环境以及市民生活场景,乃至视频、音频等资料,读者可以通过书籍上的二维码,扫码观看视频,丰富阅读体验。在行文语言上,也突破朴素简明的志书语言,更多保留市民语言和方言。
据介绍,这本社区微志也将送入更多居民家中,并根据社会反响修编外文版本。
相关链接:节选自微志的生活片段
剃头铺
上海解放初期,理发行业主要有私营理发店和个体理发摊。私营理发店收费标准由同业公会协商制定。当时全市理发店分为5等和10级,即特、甲、乙、丙、丁5个等,每等又分正、副两级。
1983年,改分为6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最高档的正特级男子理发全套收费每人次为0.85元,最低档副丁级收费每人次为0.25元。正特级女子电烫每人次为2.50元,化学烫发每人次5元。
赵家桥附近就有家名叫“新民”的理发店,当时属于丁等,有4张理发椅和一张女子电烫理发椅。后公私合营归入静安区服务公司。
老虎灶
上海俗语,是指专卖开水的店。赵家桥当时有两家老虎灶,早上兼营大饼油条,夏天拉起布帘,里面剩余空间作澡堂。
居民买开水一般都是提着竹壳热水瓶、铜吊来“泡开水”。最早居民手提热水瓶放在灶台上,店主从锅里舀出开水,用漏斗灌进热水瓶。据史料记载,1956年,上海市饮食公司规定,每一热水瓶熟水售价0.01元,2分钱一铜吊水,2分钱一汤婆子。1985年,由于燃料和各项费用上升,调整熟水售价,供应居民每瓶0.02元。
公用传呼电话
上海有公用电话传呼服务始于1952年8月,赵家桥公用传呼电话设在当时赵家桥大弄堂合泰坊过街楼下面。服务时间为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电话放在柜台外隔板上。传呼电话统一使用“上海市公用电话传呼通知单”,上面有受话人姓名、开单时间、地址和发话人姓名、回电号码等。凡不需回电的,由传呼人转达事情。传呼费五分,长途电话传呼费一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公用传呼电话随着第一次旧区改造的拉开而消失。
作者:顾一琼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