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笔
农业文明的守望者
《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用生命写就的自然之书。苇岸受梭罗和利奥波德等美国自然文学先驱影响,在工业文明兴起的二十世纪末,他更加怀念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农业社会。“他的写作不迎合任何读者,从自身生命中找到内在存在的依据。”(王家新)他用质朴的思想与语言向读者展现那栖居大地的诗意生活。
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是平等自由,可以融为一体,可以静观体悟。当工业文明的速度奔腾,人开始与自然节律脱节,人们很难真正静心去理解自然,然而苇岸做到了。他是大地的观察者、体验者、歌唱者、守望者,用清净与温情的目光注视大地,用素朴的文字描述大地上的事情。蚂蚁、麦子、草地、雄蜂、河流、麻雀、野火……他像个农人,热爱生机蓬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生活。在干净、整洁、平静、温暖的文字后面,是他对大地上的事情的爱与尊重,他想回到希望之乡。
书中,苇岸未完成的《1998:廿四节气》像个寓言,今天还有多少人会抬头望望天空,低头看看大地?季节轮回中,谁又能真正守住逝去的美好?苇岸已回到了仁慈地母的怀中,和亲爱的麦子一起,成为“大地上的事情”。没有活到“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许是幸事。
(方怀银)
第三只眼
走近偏差行为
《越轨:人为什么干“坏事”?》[美]梯尔著 王海霞等译 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
偏差行为(或者称为越轨行为)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偏差行为包括绝大多数犯罪行为,例如各类暴力犯罪,以及部分仅仅触犯社会规则、习惯、伦理的行为,比如酗酒、网瘾等主动性偏差行为,还有过度肥胖、精神失常等被动性偏差行为。
对偏差行为形成了解,厘清许多误解,是必要的。人们通常认为自己对一些偏差行为的看法是独立的、经过缜密思考的,却很少意识到偏差行为的社会意识很容易模式化,滑入偏见。以家庭暴力为例,经影视剧“塑造”,并在人际圈达成经验传递的较普遍看法是,酗酒是家庭暴力的原因,成年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虐待父母,大多数被父母虐待的儿童长大后会成为施虐的父母(暴力传递),等等。
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历克斯·梯尔长期关注偏差行为,他根据美国等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偏差行为数据,以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有关各类偏差行为的常见看法与数据揭示的真实结论进行了对照。就家庭暴力问题,梯尔就指出,酗酒确实增加家庭暴力发生的频率,但真实原因其实是,施虐者个人或经济上出了问题,并试图以虐待他人转移个人压力。数据揭示,大多数有过受虐经历的儿童,长大后并没有虐待自己的孩子。老人比他们的子女更有可能虐待老伴。此外,大量事实也表明,影视、文学作品反映的家庭暴力只(多)发生在穷人家的说法是不对的,蓝领、白领家庭的家庭暴力发生比率相当接近。
梯尔所著的《越轨:人为什么干“坏事”?》一书,对常见的偏差行为给予了基于社会学原理的通俗化解读。这本书在讨论每一类偏差行为时,都首先谈到了该类偏差行为的社会误解,作了辨析澄清,再具体细化到偏差行为的子项,深入讨论偏差行为的原因、危害、矫治或控制方法。这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大部分社会问题的成因有一个较为清楚全面的认识,更可能让我们对热点事件保持真正清醒和冷静的思考,避免因思维惰性滑入群体偏见。
(郑渝川)
世态万象
捕捉平凡人的不平凡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囧叔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还是那个老故事: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是对一个人最细致的褒奖,相对气质、内涵、品格要具体得多。我们经由被风卷起的树叶捕捉到风的方向,经由日常的相处也明显可以体会到一个有趣的生命是如何存在的。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是我看到囧叔的第一本书,之前的那本《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以为是耍嘴皮子的故事,现在想来倒应该也买下读一读。原因大体是所有的机灵都抖在题目里,文章则意外的平实,坦诚而直白,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有着市井的烟火味,真正是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许多人都是无聊地活着。正因如此囧叔笔下的人才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们的“有趣”。捕捉到每个平凡人不平凡的地方成为囧叔“讲故事”最重要也是最棒的部分。我可以用“单曲歌王杨百城”中杨百城的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囧叔发现了他们每个人身上的天赋。读罢全书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人一生把一处活透了,甭管日子过明白没,这辈子就没白活。再找个好像囧叔这样的人精雕细琢一下,什么本纪什么列传地署个名,《平凡人史记》就出来了。
你看那乡野村妇吴大拿,一辈子就和收割机较劲,被废了一只手还能缔造个救人传奇;号称对数字敏感的朱知碌,因为彩票闹得离婚落魄,穷得叮当乱响还在计算着数字模型;宗大胆儿倒没什么执著的事儿,就是啥也不怵,最后愣也是得了个“救款英雄”的美名……事都不是多大的事儿,神州大地奇人辈出,这些人既不是豪杰也算不得英雄,不用逗贫打趣,不用刻意浮夸,但就是有趣。都是普通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构造都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只有百分之一的差别被囧叔写了出来,成为普通生活中不普通的光点。
(唐书钰)
情爱画廊
在细节里勾勒爱的温暖
《爱的奇异色》南在南方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爱的奇异色》中的十一篇故事都是对都市爱情的精心勾勒,没有大悲大喜,只有云淡风轻;没有缠绵悱恻,却有相依相偎。温暖的微笑,无声的挣扎,欲望的纠缠……隐匿在南在南方不动声色的娓娓叙述中。他用细腻温柔的笔触,让各色爱情轮番登场,诸种异端和越出常规的“桥段”,散发出缤纷奇异的色彩。
看似在写爱情,实则充满悬疑,有惊险、有刺激,不到结局剧情很难猜透。有些故事结局不甚完美,不痛快、不舒服,甚至离奇,但读来依然暖心熨帖。因为故事的旨归大都在于通过主人公在寻找真爱中的磕磕绊绊,在快速消费爱情的时代给人一个相信爱的理由。因为作者坚信,每一次的爱恋都是一种历练。确乎如此,那些密密匝匝的恋爱细节,那些发自内心、出乎天然的爱情招式,总会让你内心痒痒,又温暖潮涌。
《新欢》里丁百与高果的故事让我们懂得:隔山隔水说一万遍喜欢,也不如一个拥抱来得踏实;《缄默的床单》以极具戏剧化的故事昭示普通人的生活以及难以言说与承受的生命之重;《我们不一样》以唐忆与李依丹的故事点出爱的“真理”:爱情只有雷同,没有抄袭;《天使睡吧》则告诫人们:爱情只是几秒钟的事,如果有,就抓住,如果没有,就继续寻找……
书中每对男女主人公都有着不同的出场方式与相处模式,有的光明正大地恋着,有的在阴影下藏着掖着;有正当韶华的男女之爱,有沧桑大叔和新鲜女孩的缠绵纠葛……方式纷呈,不变的是作者对当代都市各种情爱审美心理的追随与探询,反观与追问这些爱情故事,有利于观照我们的精神世界,并寻找解决爱情困境的出路。
南在南方的言情手法新颖别致,他以独特的角度勾勒出了他的爱情拼盘,配出了爱的奇异色。故事里,作者在审视自己、面对自己的同时,也始终在精心构筑有爱的人间。
(邱向峰)
饕餮宝典
美味常伴好还乡
《孔娘子厨房》孔明珠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这些年,“舌尖”的话题经久不衰,连带着美食美文也备受青睐。翻翻谈吃的书,真叫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的长于食事掌故,偏喜追根溯源;有的多作借题发挥,慨叹世变兴衰;还有的,则胜在市井街巷,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味”。就像手边这本《孔娘子厨房》,字里行间透着亲切、日常,让人感受到对于食物、味道、情感、记忆的可贵传承与分享。
“看到整条的青鱼就想起以往过年的时候”,“鸡骨酱是一个怀旧菜,属于老上海大众菜肴”,“暖锅是我们过去的叫法,今天不是叫火锅就是叫涮锅”……这样的文字实在平常不过,但正是这份平常,构成了孔娘子文字的底色。作者常说,这道菜是跟爸爸吃到的,那道菜是随婆婆学会的。传承,并不出于名师大厨,也不来自秘笈菜谱,只是家里的口耳相传,手把手、心连心。时间就在炉灶、锅台边流淌而过,如斜阳洒满砧板、洒落水斗,年年岁岁,日久绵长。
不像文人谈吃,总带点小圈子的封闭,带上青灯黄卷独自钻研的气息。孔娘子倒是虚心好学,天天进取。虽有上海熏鱼、虾子酱油等本帮菜肴打底,花鲢鱼头、面拖河蟹等江浙味道支持,她仍会热心杂学东北、徽派,借镜西洋、东瀛,酸菜白肉、臭鳜鱼、芦笋培根、茶碗蒸,一件一件,每每想吃,就自己动手,遇上瓶颈或有会心,则呼朋唤友,大家分享。食友不仅在身边,也在大千网络:“可乐肉排是从网友‘塞壬歌声’那儿学来的”,“弄堂网做菜能手喵乌告诉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平牛蒡’”,“我看见远在洛杉矶网友清心的番茄秋葵浓汤图片,很诱人,赶紧请教”……
孔娘子说,“舌尖上的故乡”是一句很美的句子,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储存的记忆,连通着我们的味蕾,连通着我们的胃,茫茫人群中,我们依着那份独特的感受寻找共同的记忆,区别人与人。这个意义上,《孔娘子厨房》是美味菜谱、美食散文,也鼓舞我们在家常味道中踏实生活,时时刻刻好还乡。
(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