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磨房行走》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徐秀梅,装帧设计安璐,开本720×1000,字数22万,印张15.75,无印数,238页,定价28.80元。
邵燕祥先生此书系“岂有此理”丛书之一,分“急件快递”、“随想漫谈”、“正话直说”三辑,收入《慎提口号》《“双规”的办法要不要改一改》《叫同志,叫官衔,还是称兄道弟?》《办给领导看有什么不好?》等随想杂感八十一篇,大都为人权、法治、民主、自由鼓与呼,实话实说,正话直说,有别于假大空、瞒和骗。
南书房行走是清代翰林侍候皇帝读书的兼差,布衣王国维(1877—1927)先生就曾任过清逊帝溥仪的这个差事。邵先生寓所华威北里地处原南磨房乡辖区,他的日常生活出不了这个圈儿,也常常在南磨房路上来去,此所谓“南磨房行走”也。
该书中《哪“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写于2004年3月5日,文中谈到加大外逃国贼禄蠹们的追究力度,最后一段言人之所未言:“‘开门揖盗’的事一般不会再有,而一旦真能成批引渡或抓捕到外逃的贪官,倒不妨大开国门,放这些衣冠盗贼进来。组织夹道欢迎,我想不愁没人参加。”
这是一个好主意。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强调要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说明这项工作还有较大努力空间。
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希望在前方。
【邵题】
关于这本杂文集,有丛书编者王春瑜先生的丛书总序,还有我写的自序,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我曾说过对都德这位法国作家,始因童年读其《最后一课》,在沦陷于日寇的古城语境中,尤为倾心动容;后读其《磨坊文札》译本,私心曾甚慕其文风,想有朝一日借此书名。这一回想到借此书名时,恰逢读书界为《最后一课》背景的亚尔多(萨)斯、劳林二州历史上归属(法德二国之争执)议论不休,乃避自己不熟悉的外国历史争议,改题中国本土风的书名,将“南磨坊”取代“南书房”。出书后,历史学者,曾任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的丁伟志先生开玩笑说:“在‘南磨房’里‘行走’的是驴啊”,此可记的趣话调侃也。拙文虽亦不少,然重复多多,无非呼吁人权,法治,自由民主,譬之磨道驴之日行数十百里,日日行行重行行而终在原地踏步不前,不亦宜乎。
燕祥写于南磨房路华威北里,甲午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