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私塾”无法取代学校教育
在家上学不可取,现代“私塾”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理由如下: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学习,缺乏应有的、与同学讨论的机会和条件,即不可能进行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形式之一。即使是双胞胎,也与在学校里和其他同学一起研讨有很大区别和不同。同时,在学习之余,也不能和学校一样,让孩子与众多同学相互交流思想、分享见闻,这对孩子的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与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家长不可能是“全能选手”。如果说古代的孩子可以在家读书、求学,那是因为他们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更主要的是那时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极为有限,甚至是一门学科知识,教师是“术业有专攻”,而当下的教育教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广泛,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有着云泥之别。即便是幼儿园,一个家长也很难教授和完成诸如游戏、绘画、唱歌、舞蹈、心理辅导、习惯养成、生活自理等方方面面的课程与工作,而教育又是系统工程,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或缺失,就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整体发展和健康成长。
最后,“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因为一般来说,孩子在家读书,至少需要一位家长来“传道授业解惑”,而教授的对象只是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孩子,家长这样大的付出,可谓高投入、低产出,在现在人力成本很高的背景下,选择孩子在家上学,并非明智之举,而是得不偿失的下策,为什么不把“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发挥到极致呢?
综上所述,我以为在家上学弊大于利,不值得提倡和推广。
安徽五河 蒋美丽
有条件的可分学段试试
对于能否在家上学的问题,身为一名教师,笔者的看法是:有条件的,不妨分学段试试。具体来说,要符合以下要件:
家长要具备教育教学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因为教育教学是有内在的、特别的要求的,不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人是无法带领和指导孩子在家学习的。一些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之前做过教师、后辞职在家的人,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能力,分别辅导孩子在幼儿园或中小学的学习,可以用学校里相应学段的考查内容、考试试卷对在家学习的孩子进行检测,结果假如与学校同龄孩子差不多或优于学校的孩子,就可以继续在家学习;若差距过大,就要考虑让孩子及早到学校上学。
其实,类似这样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位在外企上班的男士,为了孩子读书,辞去了外企高管的职位,在家教孩子读书,并且出版了相关的家庭教育的几本专著。至于做了全职妈妈而让孩子在家学习,孩子品学兼优,考取名牌大学的事例就更多了,而失败的例子似乎比成功的少多了。
总之,对于孩子是不是在家上学,应根据各自家长综合素质与条件的实际作出选择,千万不可盲从。 程立海
可尝试,不宜提倡
学生能否在家上学?任何人有“正当理由”愿意在家“上学”,都是他的自由,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笔者的观点是,可以尝试,不宜提倡。
中国的文化传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现代学堂的出现,不过百来年时间。在此之前,人们的“上学”,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去私塾,二是在家学习(包括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在家学习,只要父母重视,教授得法,加之孩子本人努力,同样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而成才,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是没有进过私塾和学堂而在自己家中“上学”的。但现代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远比家庭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学校里能学到更全面的知识,有利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故而在今天,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已经很少有人会舍弃学校而让孩子在家中“上学”了。
当然,恰如钱天铃读者所言,有人认为现在的学校效率低下,有的家境殷实者意欲延聘良师在家“一对一”教育孩子,还有的认为自家孩子禀赋优异,不想受教于平庸的老师等等,想尝试一下让孩子在家“上学”,这当然并无不可。但必须看到,在家中“上学”,或延聘良师进行“一对一”的授课,虽然同样可以学到书本知识,然而脱离了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不能融入众多同龄同学在一起进行互帮、互学、互助这样的集体氛围,有可能在培养孩子增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带来不利因素。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如无特殊情况,还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大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循序渐进,以在校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为好,这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金羊
如何构建社会关系是考验
应该承认,“在家上学”是一种个性教育的有益尝试。但笔者认为,“在家上学”——如何构建社会关系是很大的考验。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其建立的关系有母子(女)关系、父子(女)关系。但孩子到学校上学,其建立的社会关系比家庭关系更为全面,比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社团关系等。
笔者在美国访问时,对美国校园的社团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学校中有很多学生组织,经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学生亲自担当,很少有老师“幕后”指导。显然,这些社团活动,给美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个人能力的舞台,因为这些社团活动的锻炼,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很多学生内在的品质,比如演讲技能、社交技能、管理技能等。
毋庸置疑,当下我们中国学生的社会关系的构建是很大的“软肋”。因为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魔力与作用,很多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高分,忽视了自己考试之外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而在家庭教育中,因为独生子女现象的普遍存在,很多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性格任性,行为自私,缺少包容和协作的精神。
显然,“在家上学”可能会陷入社会关系教育的“误区”——孩子成了家庭的孩子。因为孩子接受的教育,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有限交流,而不是社会的大众教育。孩子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社团,处在一个非常封闭的教育环境里。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江苏南京 彭爱珍
难以逾越教育体制
孩子在家上学,这个想法很有吸引力。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里的“义务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是“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从而明确要求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的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到政府核准的学校接受学校教育。
该法还规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说的“良好的环境”当然包括受教育的时间。换句话说,幼儿园阶段可以把孩子留在家里接受幼儿教育;一旦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必须送到学校按学校的作息时间上学。不论孩子家长出于何种考虑,孩子有时间上学而不去学校,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上学”,在通常情况下就是违法行为,这是任何一个守法公民不应该选择的。所以,“在家上学”在目前是行不通的。
由此可见,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果孩子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更多更符合自己要求的教育,那么留给家长的回旋余地只有在课余的教育了。以我之见,眼下盛行的各种绘画、音乐、智力“课余班”,乃至假期旅行“游学”,正是家长不满足学校教育的反映。
要想突破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是很困难的,但是“擦边球”还是可以打的。例如现有的“双语学校”;例如“海归”孩子的插班跳级;例如“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它们都一定程度突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教育及升学制度的框架。但是,这只是少数特例,对大多数孩子的家长来说,即使有“在家上学”之心,也没有与现行教育体制对着干之必要。
花象萱
期待基础教育更灵活
义务教育是以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为基础的。毋庸置疑,学校教育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普及,比起手工作坊式的私塾教育及家庭教学,不论在教育效率、教育方向、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各方面都是巨大的进步,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在社会上推广“一对一”的“在家上学”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学校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公益性、统一性的特点,公众对它的强制性和公益性基本上是一致认同的,但是对它的统一性,即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统一的教学形式、统一的课程设置和进度、统一的考试,就褒贬不一了。尽管各地各种学校的统一程度不同,但是其核心争论是相同的,就是这些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育个人专长,这是有悖于教育目标的。所以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人想到突破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让孩子“在家上学”。其实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这种在家上学早已有之。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在家上学接受他母亲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解放前,我国也允许“失学少年”在家学习并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与高等教育衔接的。
所以,现在已经是时候让义务教育更灵活一些了,让少数本人有禀赋、父母有期望、家庭有教学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孩子在家上学。可以制定一些条规甄别其合法性,检测其是否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制定类似“同等学力”的认定标准以便与高一级的教育衔接。这种灵活性没有挤占公众教育资源及机会,没有破坏教育的公平公正,反之,可以让更多的人才苗子乃至天才脱颖而出,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周沪生
-----------文汇报
集中分类处理是首选
我尽管平时不常买衣服,然而多年下来,想处理的旧衣也有一些,想必现在时尚的年轻人待处理的旧衣物会更多。这些旧衣物除了极少部分能在亲朋好友之间有所利用外,大部分只能弃之不用。早几年就听说各个小区将设置废旧衣物回收容器来收集市民的废旧衣物,也建立了专门处理废旧衣物的企业,然而时至今日,在我们小区还没看到据说有着可爱熊猫形象的废旧衣物回收容器,倒听说了专门处理废旧衣物的企业仍旧吃不饱,一直处于亏损运营的状态。因此我认为,市民中的废旧衣物集中分类处理是首选,这既符合生活垃圾从源头上减量和分类处理处置的要求,也有利于绿色理念、科学精神的倡导。
为此建议:一是把废旧衣物收集容器进入社区、小区作为一项重要实事来做,尽快实现废旧衣物收集容器在全市小区的全覆盖。因为在实施生活垃圾从源头上减量和分类处理处置中,废旧衣物的集中分类处置相应来说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易被市民接受的。二是在目前尚未设置废旧衣物收集容器的社区、小区,专门处理废旧衣物的企业可定时、定点前去收集。三是政府和社区相关部门不仅应成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宣传者,更应成为积极引导者和实践者,从而在上海逐渐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引导市民选择更低碳、更健康、更负责任的生活。 黄关桢
建个熟人间的交流平台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不少处于“睡眠状态”的衣裤,扔?于心不忍,许多衣服的成色还很新,有的甚至只穿过一两回;捐?不大有机会,单位或社区很少来组织;送人?基本上没有人应承。这个烦恼,我单位里的一些年轻妈妈们找到了一条破解之道。当一位已生育过孩子的女士得知组室里有同事怀孕了,便会将自己穿过的孕妇衣、防电磁波辐射背心等赠送给她;当小宝宝出生后,又会将闲置在柜子里的宝宝装拿来,有时还捎带玩具和幼儿读物。获得赠与的妈妈们省却了一笔添置衣物的开支,赠与者在清空闲置的宝宝装的同时又做了一件开心事。
我这个旁观者曾了解过其中一位妈妈的想法,她说:“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家的宝宝十分健康活泼,再说有些衣裤他们连穿都没穿过,即使穿过,经多次洗涤后其柔软度更适合宝宝穿着,而且衣料染料中可能的有害物质也去除得差不多了。”这番话,使我茅塞顿开——要想让闲置的衣物尤其是小孩的衣物流转起来找到新的归宿,可在熟人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以“同一个工作单位”或“同住一个社区”的为宜。
在此建议单位里的工会和居民社区里的妇联,是否能搭建一个电子信息交流平台,让那些闲置的衣物能在熟人之间流转起来(或赠,或受,或以物易物),这既解决了大家闲置衣物无处去的烦恼,也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为节约资源作出了贡献。
周钰栋
积极推进社会化处理
如何处理衣柜中大量闲置的旧衣服?我的经验是,一改两变三利用,便能有效处理这个问题。
改。如利用旧毛衣织毛毯,用废旧毛线织成的毛毯比花钱买的还要耐用,还可织成椅子垫和沙发垫等。
变。衬衫变围裙,旧衣做鞋套,旧牛仔裤做成休闲包等。
利用。婴幼儿生长迅速,儿童服饰的使用率不高,可以送给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再利用。
以上方法,虽然能处理掉一些旧衣物,但多数情况下是杯水车薪,每到换季时问题又卷土重来。那么,能否以绿色环保的理念,社会化工业化地处理旧衣物呢?
衣物的主要材质是各种纤维,尤其是棉布类衣物的棉花纤维,是宝贵的工业原料,只要经过合适的处理,便能够成为各种有用的原材料,如果能够在技术、资金上获得支持,像利用废纸、废钢铁一样再生利用旧衣物,潜力和前景相信是可观的。与其废弃,不如利用而造福人类,因此,旧衣物的最终出路,应该是社会化工业化的处理。
沈方
疏通支援农村灾区的渠道
现在市民服装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了,旧衣服到何处去便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扔掉吧,确实是浪费,因为许多衣服其实还是挺好的,完全可以再穿;再改制利用吧,许多人嫌麻烦,也有的并无改制的技能;继续放在家里吧,挤占了橱柜。依笔者之见,收集起来支援欠发达的农村或灾区,不失为一个多方受益的举措。
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还很大,大城市的市民和不少偏远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市民嫌不够时尚不想再穿的旧衣服,可能在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民眼里仍为“奢侈品”。记得前些年,我父母老家农村的几位亲戚来我家作客,当我们把早已不穿的滑雪衫、旧毛衣、企业制服拿出来问他们要不要时,他们都连声说要,欢喜得不行。以后我们就把更换下来的旧衣服打包存起来,凡有农村亲戚来就送给他们。还记得早些年,单位和街道里弄每年都发动大家捐献旧棉被和旧衣服,说是支持灾区灾民,这不仅让市民有了一次献爱心的机会,也使许多城市家庭的旧衣服有了再利用的出路,但近几年发动市民支持灾区似乎只收钱,不再收旧衣服了。
其实,因各种突发自然灾害遭殃的灾民不仅需要钱,也需要遮体御寒的衣被,城市居民不穿的旧衣服,完全可以收集起来支援他们。为了让市民的旧衣服能有一个再利用的机会和渠道,更为了建设一个资源再利用的节约型社会和绿色环保型社会,建议充分发挥包括红十字会、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及街道居委等在内的相关机构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疏通回收旧衣服支援农村灾区的渠道,如可以成立专门负责回收旧衣服的部门,也可以由原有的相关部门来负责此项工作。在各居民社区,则由居委会负责收集居民交来的旧衣服然后汇总上交,经过消毒处理后,打包送往灾区或贫困农村。
开展此项工作,会增加上述部门的工作量和人力、运输等方面的支出经费,但做好了则功德无量,政府部门应予以大力支持,给予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赞助。 阮鉴祥
巧手“回春”物尽其用
张阿姨和赵大妈是我们40余人的晨练队伍中的“明星”人物。过去四五年间,她们将自己家中的旧衣物精心裁剪后,改制成美观实用的旅行包、买菜拎包,还把边角料制成热水袋、“汤婆子”外套、鞋垫和拖把、抹布等物品,不仅自己用,还经常送给晨练队中的其他人,很受欢迎。
如今,受她们启发,有的居民会主动将自家旧衣物请两位阿姨帮忙改制成居家生活的“好帮手“。最近,两位擅长缝纫机操作的阿姨受到吸引加入其中……
近日,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发起了一场“收旧利废、变废为宝”的群众性捐赠衣物活动,我居住的“中福”居民区在物业大厅内设了4个回收、捐赠点,并根据居民捐赠旧衣物的情况,发放电饭锅、保温杯、毛巾、洗衣粉等作为鼓励。活动集中回收的旧衣物经专人筛选后,质地较好、成色较新的用于对辖区困难户进行调剂、帮困;比较旧的则送回收站用作工业原料。 陈冬梅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衣服式样更新速度的加快,旧衣服的处理确实是一件令人烦心的事。我以为,处理旧衣服,从自身来讲,对一些质地较好的衣服,可适当搭配后再穿,比如夏天穿的连衣裙、T恤衫等衣服,在初秋天可配件外套后穿着。
另外,从社会来讲,一是可尝试设立一些旧衣回收商店,尚可再穿的衣服,经过统一清洗、消毒等处理之后送到专门出售回收衣服的商店低价销售。比如儿童衣物特别是婴儿衣服淘汰更新较快,这些衣服弃之可惜,留在家中也难以再用,由回收商店处理则较为合适。二是对一些不可再穿的衣服,可尝试衣服回收再利用,如可加工做成抹布、拖把等,充分利用资源。
洪慧芳
让表弟妹们接着穿
我的亲家母是家里的大姐,有5个同胞弟妹。我家媳妇又是表姐妹中的老大,所以我的孙子有好多个表弟表妹。媳妇为我孙子购置的衣物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是花了“老价钿”的优等货,不仅质料上乘、做工考究,而且式样新颖穿着舒服符合科学育儿的要求。这一切都看在媳妇弟妹们的眼里。每当季节交替,孙子要淘汰一批穿过的衣物时,他们就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表哥的二手货了。显然不是他们买不起新的,而是据说,穿过的孩子服装比新买来的更柔软适身,况且都是没穿过几次、其来头都是知根知底的,不担心不干净,所以孙子的二手衣物很是抢手。据我所知,有的衣物还被第三家选中再利用了。
不仅是衣裤,孙子的鞋帽、玩具、童车也是他表弟妹看中的抢手货,例如孙子的童车一连被两个表弟妹用了还没扔掉。这样还产生一个附带好处,让孙子懂得节约和照顾弟妹。情况与我家类似的上海家庭一定不少,似可作为仿效的范例。 象萱
-----------
编辑同志:
日前,我路过小区的垃圾房,看见邻居杨阿姨正将一包旧衣服扔进垃圾桶。我告诉她,小区门口有一只回收旧衣物的“大熊猫”,你可以把这包旧衣服放到那里去。杨阿姨说,自己真不知道小区里有专门收集旧衣服的地方。她告诉我,这包旧衣服里的服装大多数是女儿的,有些都没有穿过几次,就因为款式不新潮或嫌尺寸小了就不穿了,想送人吧,人家也不稀罕,想送慈善机构吧,又怕他们不收,所以还是扔掉省事。
确实,现在早已过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原先还可以把旧衣服送给亲朋或送到农村去,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旧衣服没以前那么受欢迎了。但是,把旧衣服就这么随手扔进垃圾桶,那也是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七八成新的旧衣服通过清洗消毒,在爱心超市或二手服装店销售,另一方面,可以把旧衣服变废为宝,再生利用。同时,心灵手巧的主妇们也可以把旧衣服“改装”或是制作成购物袋等实用的生活用品。虽然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但对于旧衣服的回收,却并没有相应的配套条款,从而使得目前旧衣服的回收工作进展不大。
由于量大面广,旧衣服的再利用已经成为事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问题,建议“星期茶座”就旧衣服如何再利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尚刚
欢迎读者就尚刚提出的话题谈点看法或交流自己的经验。来信请寄:上海市威海路755号文汇报群工部邮政编码:200041传真:52920029E-mail:whqgb@whb.cn
文汇网诉:whb@whb.cn
——编者
-----------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