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钟强
临床上,有不少病人家属面对麻醉医生告知麻醉有风险时,他们会非常疑惑地问:“啊!麻醉也有风险?你们不就是打一针嘛!”还有一些理直气壮型的家属会指出:“啊!你们麻醉原来有这样的风险啊,手术医生没有跟我们说嘛。”不过,还有让麻醉医生感到困惑型的,当他们拿到麻醉医生递过来的术前知情同意书,看也不看就质问:“我签了,你们是不是就把责任推卸掉了?”此时,再加上一位或几位感觉良好型的家属轻松地分析道:“这是麻醉医生吓唬你的,没关系,你就签吧。”顿时,一次很重要的术前家属谈话气氛变得相互有点不信任。更有甚者,拿着麻醉术前知情同意书,振振有词:“你们这是格式条款,我们不签也得签。”
其实,麻醉术前知情同意书不是医生免责书,而是告知病人以及家属:麻醉的的确确有风险,家属在术前应该有所认识,应该有心理准备,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有所理解。那麻醉究竟有什么风险呢?一句话:真的好比走钢丝。
曾经有一个年过八旬的肿瘤患者上麻醉,因为高龄患者,麻醉医生非常小心,在麻醉诱导前就作好各种监测,包括心电图、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等,目的就是通过严密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变化。
麻醉诱导开始了,辅助的医生谨慎地推注药物,病人很快进入麻醉状态,于是,麻醉医生开始给他气管内插入气管导管。这一切操作刚完成,监护仪突然显示病人心率开始骤降,从每分钟70次猛跌至每分钟30次,接着,心电图波形又拉长至每分钟20来次,还没等在场医生完全反应过来,病人心跳已经骤停。这时候反映气管导管是否插入病人的气道的黄金指标——呼末二氧化碳已经测不出。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旁边的医生问麻醉医生:“你是否把气管导管插入病人气道?”因为此时如果这位麻醉医生没有把气管导管插入病人气管之内,再怎么抢救已经来不及了。还有,如果此刻已经把气管导管插入病人气管,但这位麻醉医生犹豫了,重新拔出再插,那就不是很遗憾,而是大大耽误了抢救。如果这时候误以为已经把气管导管插入病人气道,事实上没有把气管导管插入病人气管,那就害了病人一条生命。此时此刻的判断正确与否直接可以决定病人的存活,你说风险大不大?是不是“走钢丝”?
这时候,这位麻醉医生非常冷静,他捏了捏给病人供养的皮球,非常可断确认气管导管插在病人气道之内,嘱咐其他医生奋力抢救病人循环系统。正因为判断准确,把准抢救方向,经过在场医务人员协同救治,病人转危为安。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