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国际母语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设立,为纪念1952年当天为争取将孟加拉语列为国语而牺牲的人,在全球推广保护母语文化的意识。
然而,时至今日,语言学家估计,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一种语言消失,到本世纪末,现有的大约6000种语言超过一半甚至90%都将不再存在。母语教育对于保护母语文化至关重要,然而却日益受到全球化和移民趋势的挑战。
印尼、印度、日本——母语英语“拉锯战”
去年年初印尼教育部推出的教学大纲中,小学课程得到了精简,由印尼语、数学、宗教、国民、艺术和体育课组成,英语退出小学必修课之列。
课改消息传出,各种反应杂陈。教师、家长、专家都有反对声音。反对者担心印尼新一代的英语能力会因此下降,从而削弱印尼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教育部不再将英语作为小学必修课的做法,一些政府官员予以支持。在新课程实行以后的2013年12月,大雅加达特区首长佐科·维多多说,小学生应该在印尼语文的学习上花费更多的精力,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尽管如此,印尼许多地区的教育当局仍拒绝接受新课程大纲,全国超过14.8万所小学中,只有不到6400所使用了新大纲。
无独有偶,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拉锯战也发生在印度。就印度邦政府能否将地方语言作为小学生的教学用语,印度最高法院近日将作出裁决。卡纳塔克邦1994年的语言政策规定,当地的卡纳达语为教学用语。从那以后,私立英语学校和邦政府之间就起了纷争。
在最近这次诉讼中,卡纳塔克邦政府的辩护律师拉维·瓦尔玛·库马尔说:“小学的教学用语必须是母语而非英语,英语是外来语言。”但也有人向最高法院请愿,认为邦政府不应限制课堂上语言的使用。
在日本,母语日语与英语的教育地位之争近年来愈演愈烈。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的公立小学逐步将英语教育引入课堂,但远不及日语母语的教学比重。从2011年4月起,英语正式进入日本小学课堂,被日本政府确定为五、六年级的必修科目。
此举引发巨大争议。前东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岛岭雄认为,英语是国际交流工具,学习英语要从娃娃抓起,并不会对小学生掌握母语产生很大冲击。不过,日本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大津由纪雄则坚决反对日本小学生学英语,认为多数小学生无法同时在两种语言的语境中自如转换,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若从小过分熟悉西方文化,将弱化日语的母语地位,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将产生冲击。
美国、加拿大——各国移民“护语”不一
随着全球移民数量的日益增长,移民能否在目的国接受到良好的母语教育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有语言学研究表明,移民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最初几年,如果学校未提供母语课程,即使儿童在家庭中可接受母语熏陶,但是母语能力仍然会下降。
在各国移民联合会等机构的推动下,美国纽约市去年秋季开始在全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新开29个双语教学项目,新增语种包括波兰语、孟加拉语和阿拉伯语,新增项目还包括汉语和法语等。据纽约市官方统计,纽约公立小学的学生有185种语言的背景,2011年纽约15万移民后裔学生只有10%参与了双语项目。
在美国,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目前已经达到3700万,在5岁及以上人群中,西班牙语是继英语之后当仁不让的第二大语种。拉丁裔移民在推动西班牙语教育方面非常积极,不过也难掩说西班牙语的人数量下降的长期趋势。
据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去年的一份报告,目前四分之三5岁以上的拉丁裔移民能说西班牙语,但是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三分之二,其中34%的人在家只说英语,2010年这一比例为25%。
这就像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份皮尤报告称,在1980年到2010年间,表明自己的祖先来自德国、波兰和意大利的美国人数量有所增长,但是这些欧洲后裔能说母语人群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2.7%,25.9%和55.2%。
而在加拿大,有研究显示,在保存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家庭代际母语传承方面,不同的移民群体情况不尽相同。研究者对比1981年和2006年的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后发现,在说荷兰语、意大利语、克里奥耳语和菲律宾语的移民中,家庭母语传承率不超过20%,相比之下,说亚美尼亚语、旁遮普语、汉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的移民中,家庭母语传承率超过70%。有研究称,移民集中的地区,母语传承水平较高。
文汇报记者 陈慧稚 王卓一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