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现场。(乌镇供图)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通讯员 刘海波
有人说,看昨日的江南,到乌镇来,这里是江南的根;看明日的中国,到乌镇来,这里是中国的梦。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这座千年古镇是传统中国的一枚印章;数字经济、智慧生活,万千气象中它亦是中国对话世界的一个“窗口”。乌镇魅力源于何处?千年古镇何以能走向世界?答案是不懈的文化追求和创新精神。
文化为魂魅力如细水长流
1989年出生的张晋磊在法国学当代艺术,当乌镇举办第三届戏剧节时,他开始注意到这座“奇怪的小镇”,并且想知道为什么戏剧节会发生在乌镇,而非中国的其他地方? 到了这里,他被乌镇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街头可以听到老百姓讨论哪部话剧很好看表演得很到位,身边的朋友会四处托人找剧院的门票,学校的小孩在课余时间会排练话剧……”
这令乌镇的“掌门人”陈向宏很欣慰。从1999年负责乌镇旅游开发之始,他便主张,不能局限于建筑和环境,更应着力于文化艺术的复兴,要不断“挖掘文化”“恢复文化”。10多年过去,乌镇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文化大舞台”:以谭家湾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自盛唐以来的建筑文化,以昭明太子、茅盾、木心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香市、踏白船、高杆船为代表的农垦文化和蚕桑文化,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运河和舟楫文化,以白莲塔、修真观、白莲寺、吴中石舫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
传统的古镇文化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文化升级成为乌镇的一大命题。2013年,乌镇国际戏剧节诞生,吸引了国际众多知名剧团到来。到2015年的乌镇戏剧节,不仅邀请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公认为当今最伟大戏剧导演的彼得·布鲁克担任荣誉主席,还汇集了世界八大国家级名团,多部国际剧目首度访华,囊括了来自法国、德国、巴西、瑞士、意大利、荷兰、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台顶尖剧目共73场演出。
如今,乌镇国际戏剧节被称为中国当代剧坛最高规格的戏剧盛宴。投资4亿元人民币,耗时3年建设的乌镇大剧院也成为乌镇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以其为核心,还汇集了国乐剧院、沈家戏园、秀水廊剧园、蚌湾剧场、日月剧场、水剧场等六座小剧场,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表演空间群体。“乌镇戏剧孵化基地”和“青年艺术家驻地创作”也风生水起。
创新让古镇长出双翼翱翔
清晨,乌镇83岁的独居老人唐柏生一阵心悸,马上按下了腕上的红色报警器。10分钟后,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应急人员便赶到了老人家里。这是乌镇今年开启的“智慧养老2+2新模式”。“乌镇已经把线上的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线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连在一起,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社区用自动检测终端、健康管理App,就能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持续跟踪。”桐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乌镇人民医院本部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有9个“云诊室”,另一头连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6个专家团队和浙江省中医院的8个诊疗团队。2015年底,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不管患者身在何处,只要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约见医生、交流病情、体验药品配送服务。除了智慧医疗,还有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路灯、检票人脸识别……截至2017年9月,乌镇已有注册互联网企业及关联公司148家,注册资本达到40.4亿元。
在江南六大古镇中,乌镇的开发保护工作起步最晚,为何能后来居上,直至独领风骚? 是因为乌镇人有超前意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早在2003年,乌镇西栅开发之初,就已在地下管网中埋下了宽带网线,并提出了历史街区再利用的深度保护理念。在电力、自来水、天然气、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城镇配套上采用甚至超越了现代小区的居住要求,一改老建筑只能看不能住的窘境,在不影响古建筑的外部结构的同时又方便人们居住生活,完美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率先走出了“休闲度假古镇”的新路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成就了乌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乌镇,青石板路与信息高速公路并轨前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和谐共处,古老和创新在时空中融合,千年古镇愈发璀璨。乌镇,来过便不愿离开。
(本报杭州12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