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3日)上午10点,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以“学以成人”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主持,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林建华、FISP秘书长斯卡兰提诺(Luca M.Scarantino)、FISP主席莫兰(Dermot Moran)、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先后致辞。
主席台就坐的有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郝平,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杜维明,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谢地坤,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国际项目委员会主席波佐(Riccardo Pozzo)。此外,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代表,国内外杰出哲学及人文学者代表,以及参加此次世界哲学大会的数千名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出席会议。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林建华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大学人文及哲学学科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及学术特色,并解读了“学以成人”这一主题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斯卡兰提诺秘书长回顾了哲学大会的筹办过程及学术传统,阐释了哲学反思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莫兰主席则梳理了当代哲学学术发展与人类面临的挑战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哲学在当代的责任及价值。以下为整编后的莫兰致辞内容: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莫兰致辞
规模最大最多样:七千人余人注册,与会者来自100多个国家
作为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我非常荣幸地宣布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正式开幕。这是一届激动人心和十分重要的哲学大会,不仅对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哲学共同体意义深远。
本届大会有7000多人注册;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参加本届大会。就注册代表人数而言,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和最为多样的一届世界大会。显然,本届大会对于未来哲学在全球语境中的拓展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本届遴选出来的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来自35个国家,包括阿根廷、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古巴、希腊、冰岛、科特迪瓦、日本、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泰国等。我们希望,本届大会也将对国际文化关系产生持久影响,促进相互理解、尊重传统和全球范围的相互信任。新型跨文化对话即将开启,新型国际学术合作关系即将形成,我希望新的哲学也即将出现。在彼此尊重而又不失辩难的氛围中,本届大会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真正展示文化的多元性,践行语言的多样性。我要感谢所有的译者,是他们通过辛苦的努力把大会主要发言翻译成为六种官方语言——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和中文。
8月12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注册签到现场
世界哲学大会已有118年历史,中国组委会异常出色
借大会开幕式之机,请允许我稍微介绍一些世界哲学大会的组织情况。世界哲学大会创始于1900年。第一届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今天,世界哲学大会传统已经延续进入到第二个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于1948年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哲学大会上宣告成立。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是众多协会的协会;它目前的会员来自全球135个协会。从1948年以来,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就成为负责组织世界哲学大会的官方机构。通常,每一届大会的实际主办方是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的注册成员协会。例如,雅典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由希腊哲学协会主办;首尔第22届大会由韩国哲学协会主办。中国原本在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上正式注册的成员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台湾地区中国哲学会。因此,一个全新的中国组委会必须创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北京大学郝平书记、林建华校长和王博副校长的领导下,中国组委会的工作异常出色。去年,2017年8月13日,正值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前一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组织了大会启动仪式。中国所有哲学院系主任都获邀参加启动仪式。那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我非常高兴和荣幸能够以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的身份参与其中。
2017年8月13日,在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宣布中国组委会正式成立
下届大会主办权将在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中角逐
本届大会的影响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在本届大会上,很自然,作为哲学史上最久远和最伟大传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尤其获得庆祝。近年来,世界哲学大会越来越重视世界不同哲学传统的复杂性。2008年首尔举行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共设有53个会议分场,其中一场的题目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哲学:当代论题”,以及另外三场分别是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2013年雅典举行的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设有75个分场会议,其中一场的题目还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哲学”,以及另外三场分别是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顺便提一下,类似的还有以“地缘”确定的会议分场:“欧洲哲学诸传统”,“非洲哲学诸传统”,“拉美哲学诸传统”,“北美哲学诸传统”等。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关切,要求平等对待不同大洲的传统。迄今,我们仍然没有足够重视澳洲和南极洲。然而,我们很高兴,澳大利亚和巴西、日本一起提出了官方申请,竞争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权。下届大会主办权将在8月16日周四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全球代表大会上被决出。
2013年8月,角逐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举办权的投票现场
大会设有99个会议分场,新会议场次重在反映中国哲学传统的复杂性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设有99个会议分场,其中一场的题目是“中国哲学”,下设四个子题:1)先秦哲学,2)汉到清的哲学,3)近代中国哲学,4)当代中国哲学;以及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另外,大会还增设了一个场次“中国当代哲学”,以此显示并非所有在中国的哲学都是“中国”哲学。另外,大会还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立场次。显然,这些新的会议场次要反映中国哲学传统的复杂性。我应该说2013年雅典那届大会也做了类似的努力,“古希腊哲学”分场被分为四个子场次:1)前苏格拉底哲学,2)古典希腊哲学,3)希腊化时代哲学,4)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另外,还有一个独立场次“拜占庭哲学”。当然,想要通过简单区分来把握哲学工作的多样性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区分的首要用意在于邀请学者就相关论题投递稿件。从这些分会场接受稿件的数量来判断,我们已经非常成功。
中国举办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时间尤为重要。我们身处众多全球性危机之中——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我们传统、信仰和价值的危机。尽管我们这个时代无与伦比的科技成就,我们却从未有过如此全球性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世界各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宇宙整体的关系正遭受如此大规模问题的挑战,以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语言共同体,任何一个知识经济体能够独立面对这些挑战。如果我们打开耳目,敞开心灵,并准备让自己的假设在一个友善和融洽的氛围中获得挑战,那么我们将从彼此那里学习到很多。
中国哲学代表人物孔子(一排左)、老子、孟子(二排左)、庄子
哲学不仅涉及文化包容和多元,也要批判、质疑和挑战
传统上,哲学既是科学知识之源也是实践智慧之源。以前科学从未以如此多元的平台为如此众多的公众所获得;然而这种至关重要的知识尚未在全球被平等地分享,或者尚未带来有人类智慧的增长。事实上,离开伦理、环境和人文关怀的片面技术发展是非常令人恐惧的。哲学提供给我们反思的空间或媒介,也提供了引导我们进行实践慎思的价值。
哲学不仅涉及文化包容和对文化多元的庆祝,而且也要批判,质疑和挑战。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论证和推理,这使得哲学与其他人类文化形式相区分。各种文化都需要具自由、灵活、开放和自信,来践行、促进和珍视它们的智慧传统;但它们也需要创造空间来允许有力的质疑和批判。每个哲学家都需要能够参与更大的话语,意识到不同的提问方式,甚至那些会根本挑战他们所有珍视的信念和观念的问题。而且要帮助对手来增强她(或他)的论证。这正是应该引导我们哲学论争的同情原则。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也必须要寻求共识,寻找传统上被称为普遍的东西。无论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一直在深刻地思考“一和多”的主题。虽然有很多对人性的理解,但我们最终都是人。
“人性”成为大会主题热词,“学以成人”旨在改进人性成为更好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性”这个术语频繁出现在大会主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之后,第一届国际哲学大会于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大会主题为“人,人类和人性”。1988年在英国布莱顿举行的大会主题是“人的哲学意义”。199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大会主题是“转折点上的人类:哲学的视角”。1998年在波士顿大会的主题是“教化:哲学教育人性”。
2013年,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举行时的盛况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恰当地表达了我们对于“学”的承诺,即获取知识,沉思成人的本质,探索我们共同人性的含义。“学以成人”要被理解为如何通过自我改进、自我矫正、自我批评,以及通过共同学习改进人性的方式来成为更好的人。当这个主题在2014年春天北京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时候,指导委员会在筹备会议上对这个主题选择有很多讨论。据我所知,在普通意义上,在日常中文口语中,它可以指“像成年人那样做”。口语中,它也可以意味着“尊敬位高者”。因此,“学以成人”至少要涉及对尊敬、服从、良好举止以及良善道德行为的教育。对于哲学家而言,那意味着尊重我们思和行所依赖的传统根源。然而,在儒家意义上,“学以成人”也包含着反思成人(being human)本质的召唤。它可以被视为一条律令,要求我们学习培育和提升我们的人性,像佛教所言,学习磨亮镜子。“学以成人”可以指为了自我这个目标来学习。在其他传统中,它也指要学习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因此,指导委员会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大会主题建议。这个大会主题建议最初是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杜维明教授提出的。
反思人也提出了什么不是人,非人的问题。它也邀请我们来思考人的界限、我们生命的有限和软弱,我们的脆弱。哲学关于超人和后人,关于超越人之物有着相当的争论。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思考动物和环境,以及人造物,例如机器人和赛博格,也要思考什么是反人类。这不仅涉及世界上很多人生存的不当条件,还涉及不自由的人或者被剥夺了自身权利的人。最终,我们决定让全会报告来反映整个大会主题的各个侧面,同时也反映中国传统。因此我们设立的全会报告主题是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这些全会场次题目的选择要来承认和庆祝传统中国——首先是儒家——的分类,即根据人(自我),社会语境(社群),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自然)以及所有人欲求超出自身来仰望某种超越者(精神)。
陈宝生(右)和莫兰共话“学以成人”
多个分场会议话题聚焦中国哲学如何吸收并转化外来文化
2013年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西方哲学的故乡雅典成功举行后,现在在中国北京举行世界哲学大会最合时宜。中国哲学代表着漫长和连续的传统。像西方传统一样,中国传统从其他文化吸纳了很多要素,包括来自印度的佛教,更近的从16世纪以来通过基督教会士,例如利玛窦,以及后来20世纪通过马克思主义影响,带来的欧洲哲学和科学传统。我应该提到,利玛窦,被中国人视为“伟大西方的智者(Wise Man)”,就安葬在离这不远的地方。
然而在所有这些外来文化传入后,中国都将它们化为自己独有的思和行的方式。几千年以来,中国吸收和采纳外来潮流并使之本土化。例如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发展成为非常独特的本土形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有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这在本届大会上也被体现出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最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会议。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了讲话,他把马克思称为“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在本届大会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还设立了分场会议,题目是“宗教哲学和解放哲学”,以及“哲学中的神话传统”。
大约在公元前8到3世纪这同一时期,造成文化转型的伟大突破分别发生在印度、中国、希腊和犹太。在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不同形式的书写、墓制、防御工事、庙宇、礼仪和宗教、甚至怀疑论者都在不同的传统中出现。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创造了一个术语来刻画这个突破性时代:“轴心时代”。与之相应,我们设立了一个分场会议,题目是“轴心时代的哲学”。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数千名哲学家和哲学爱好者出席
哲学的含义和定义需被挑战和拓宽,大会议程体现国际广泛性和多样性
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理解这些伟大的、活的传统之间的接触。从很早开始,中国丰富的科学和天文学传统就和欧洲的科学传统接触了。莱布尼茨把西方和中国文化看作两个不同的世界。它们几个世纪以来就一直尝试着相互理解。它们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交错。我们特别要提到耶稣会会士利玛窦(1552 - 1610),他曾经居住在北京宫廷。利玛窦把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科伦理学》介绍到中国。在他的著作《天主实义》中,他认为欧洲的人性观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础上。利玛窦想教中国领导人欧洲文化,教欧洲领导人中国文化。正是利玛窦创造了孔子的拉丁名字(Confucius),他把正心诚意视为儒家最伟大的贡献。后来,西方的哲学家,从康德和黑格尔到叔本华和尼采,尽管常常出错,都试图理解中国伟大贡献的本质特征。现在,文化研究中的一大块领域是探索中国和西方哲学的丰富内容,出版了重要经典的学院版、翻译和评注。
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及其著作《天主实义金注》
今天,对于全球语境中哲学未来的挑战变得更加突出。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解释框架来理解、保留和批判世界所有文化中历久弥新的思想贡献。哲学的含义和定义必须被挑战和拓宽。正因此,本届大会不仅包含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古希腊哲学等场次,也包括跨文化哲学、哲学与口述传统、原著文化哲学、非洲和非洲裔哲学以及其他大量领域。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学术议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见证了哲学本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我们现在都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哲学面对挑战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因此,大会专门设有一个分场会议讨论全球化哲学。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议程充分考虑了国际广泛性和多样性。
我们可以回到孔子《论语》开篇的那句话,来作为我们未来一周的指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通过彼此聆听和相互辩难,通过对陌生问题和困难问题敞开心扉,我们将在学以成人的无尽哲学挑战中,共同为全球对话搭建起持久的平台!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