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地”如何会形成?
陆丰涉毒问题由来已久,1999年和2011年两次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涉毒重点整治地区。近三年,陆丰冰毒占全国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博社村是该地区涉毒严重的“第一大村”,村内有两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参股从事制贩毒活动,该村不少民房都用来生产冰毒,一桶一桶污浊、褐色的半成品把房间塞得像个酱油作坊,更有甚者,因为家里空间不够,一些人还直接把原材料或半成品放在屋与屋之间不到一米宽的过道上。
记者调查发现,其之所以长成“制毒村”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执法人员里应外合。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郭少波介绍说,博社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不但涉嫌直接参与制贩毒,而且还涉嫌行贿协调“捞人”。其中,党支部书记还是陆丰市人大代表、汕尾市人大代表。截至目前,当地查处的10宗涉毒违法违纪案件中,牵涉21名党政工作人员,包括3名派出所所长和部分民警。
“本来都是死罪,按理说是有震慑力,但却演变成重罪可以轻判,大罪变小罪,再加上巨额利益驱动,导致一些村民纷纷效仿。”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政委邱伟说。
二是部分村民暴力抗法,增加执法难度。警方过去进村抓捕毒犯时,多次遭遇不法分子阻碍执法、暴力抗法行为。且不少毒犯不但有强腐蚀性、毒害性的硫酸、盐酸、乙醚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而且还藏有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甚至手雷等杀伤性武器。
根治毒情不能止于打击
专家认为,“毒村”的长期存在、发展壮大以及打击后的死灰复燃,和过去地方党政不作为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持续打击力度不够,对制毒分子刑罚不严,导致全村成为“法外之地”;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无工可做,无钱可赚,纷纷铤而走险。双重因素下,使得当地制造冰毒形成产业化规模。
“治乱须用重典”。当地不少基层干部呼吁,鉴于陆丰地区禁毒工作形势严峻、状况特殊,建议广东省及相关部门加大靠前指挥力度,协调组织多部门“力量下沉”、周边地区联动配合,以便更好地打击和威慑制贩毒行为。
另一方面,要想陆丰制毒问题“斩草除根”,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打击远远不够。如何重塑当地党风政风,切实加强社会治理,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为治本之策,铲除其滋生的制度和社会根源,仍然任重道远。首先需要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贩毒犯罪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走正当途径脱贫致富,从根本上杜绝部分人因致富无门、铤而走险的经济社会土壤。
汕尾市委常委、陆丰市委书记郑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已经着手从博社村小学校长、年轻党员、退伍军人中选任党支部成员;同时从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及甲子镇、甲东镇及甲西镇共抽调500多人,分别进驻6个涉毒重点村进行清理清查,继续开展毒品清剿打击行动,开展清理、清查、基层组织建设、民生、产业及帮扶等方面工作。(新华社记者 扶庆 詹奕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