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运帷幕拉开,本市长途大巴又多了“第三只眼”的监管。年初,上海省际客运行业安全检测平台启动运行,开始24小时监测全市11000多辆省际班车和旅游包车,一旦发现超速等违规行为,就会马上发出警报并记录。但这个平台不属于交管部门或某个运输企业,而是由数家保险公司联合出资建立的。
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说,借助这个由社会资源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对违规违章率高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以实现管理部门、保险公司、运输企业、乘车旅客的“四赢”。
监管一度“有心无力”
在搭建平台前,上海对省际客运行业的管理模式为:由行业协会和环亚保险经纪公司“牵线搭桥”,几家保险公司经公开招标组成“共保体”,提供承运人责任险等服务。日常管理方面,运输企业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自己的24小时监管平台;交管部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对企业进行监管。
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及时赔付问题,但经过几年实践,其在安全防范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少数企业责任意识不强,有时对车辆违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交管部门人手有限,无法代替企业监管所有的运营车辆;至于共保体,虽然热切希望降低事故率以减少保险赔付,但无奈“插不上手”。
据环亚保险经纪公司副总经理应敏敏介绍,最近几年,共保体因交通事故伤亡支付的赔偿金始终维持在千万级高位。
2011年、2012年,赔偿金额约为保费的1.6倍;去年调整了保费,也仅勉强做到收支平衡。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对于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交管部门和共保体“有心无力”,少数运输企业却“有力无心”。
10天“抓”了2辆违规车
从去年开始,交管部门主动联系共保体,商量构建第三方监管平台,早就“有心”的共保体单位反应积极。平台很快搭建起来,现已有监控人员近百人、每年维护费用约500万元,由环亚公司及共保体联合出资,不增加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负担。
市运管处处长李鸣表示,根据车载GPS数据,平台重点监控班车和包车是否存在超速、禁行时段营运、疲劳驾驶、线路异常等违规行为。一旦发现,监控人员会立即联系车辆所属企业的安全联络员,提醒对方尽快纠正。同时,平台还会不定时向运输公司监管平台发出类似“今天星期几”这样的小问题,测试对方是否在线。
平台启动仅10天,就有2辆包车因在外地数次违反“凌晨2点到5点禁行”的规定,被勒令暂停承接省际业务。如果多次被平台发现违规,不仅相关车辆和企业会受到交管部门处罚,今后还可能被共保体提高单车保费。
一个平台助四方共赢
现在花小钱建一个平台,可以减少发生事故后亏大钱,保险公司对这笔账算得很清楚。应敏敏表示,经测算,只要平台正常运作,保费扣去赔付金额和平台建设成本,基本不会超支,没准还有盈余。
白玉兰高速客运副总经理陈敏说,如今在公司级平台上多了道市级监管平台,等于多了一道“锁”,对消除安全隐患起到“双保险”作用。
新形势下政府监管也要不断创新,善于调动、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孙建平认为,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建立监督平台,起到了“四赢”效果:让旅客坐车更放心;运输企业降低事故概率,减少民事赔偿和民事纠纷;保险公司降低赔付率,提高盈利概率;交管部门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实现行政资源优化配置。
孙建平透露,下一步打算将危险品运输车辆和集卡也纳入第三方平台监管。截至去年9月,上海有集卡企业1642家、车辆21282辆,呈现明显的“小、散、弱”特点。集卡纳入平台后,这个平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