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闵行某小区的王小姐每天下了地铁都要租用公共自行车,花10分钟“接驳”回家。不久前,她把原来的公共自行车“诚信卡”换成了具有借还车功能的银行联名IC卡。尽管开办卡的时候要支付15元开卡费,每年还要付10元年费,但因为原来的积分能抵扣费用,依然能享受免费租车。
截至去年底,农行闵行支行发行公共自行车联名IC卡3.4万张,虽然远远少于原来的23万多张“诚信卡”,但推出免费自行车出租这项公共服务的闵行区政府相关部门发现,如今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达到了2.2万次/天,比之前翻了一番。工作人员坦言,刚开始取消免费卡时,居民反应确实很大,但合理的规则最终让大多数人打消了疑问。
好事差一点“夭折”
免费出租公共自行车2009年起在闵行区试行,但不久就险些夭折,其间还停滞了3年之久。原因就在于,一是借车不还的“车霸”横行、车辆遗失;二是时间久了运营方难以承受,如果收费民众又不接受;三是原来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占用财政资金每年达到近千万元,而自行车厂商介入服务也要投入千万元来改造系统,造成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
截至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闵行区实际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网点为593个,锁柱21461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9万辆。预计今年还要新增投入1000辆公共自行车,每辆车的运行成本为998元。大量的资金投入,百姓却没有叫好。全免费运行模式,导致“诚信卡”发行量激增的同时,“睡眠卡”却大量存在,管理者难以确认社会实际需求,使车卡比失真。因发展数量受预算等影响,市民要求增建网点、增加公共自行车投放量的呼声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原本是好事,但单单购买了自行车和锁柱“硬件”,没有配套管理这个“服务软件”,“免费”的好事差点做不下去,免费自行车出租几乎成了“死结”。
市场手段解“死结”
能不能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公共服务的效率问题?去年下半年,闵行区转变思路,果断取消原来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全免费服务,引入银行发行IC卡管理,使得公共自行车“起死回生”。
公共自行车联名卡实名制开立,不仅解决了原先只能凭上海户籍申请“诚信卡”,用户群体相对狭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公共项目的普惠性,而且有助于有效控制和管理黑名单客户。该卡专设了功能不同的押金、备扣金、日常账户等多个子账户,专款专用。同时,原诚信积分达到1000分以上,可减免IC卡的工本费和首年年费;原诚信积分在800-1000分的,减免IC卡工本费,只收年费。以后年费根据当年用户有效使用自行车次数决定,超过200次的,可相应减免。
自行车金融IC卡推出后,首先大量过滤掉了原“诚信卡”的睡眠客户;其次以农行网点替代原先的13家自行车业务受理中心,每年可节约财政支出800万元;第三,通过押金和备扣金约束机制,减少了公共自行车的丢失和长期被占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于提供公共自行车的永久公司来说,也节省了1500万元的系统改造费用,还弥补了原方案中无法实现超时还车和车辆遗失的罚扣功能。从银行方面来说,参与该项目的农行上海闵行支行也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
闵行区建交委交通科负责人万虎清说,目前来看,这个服务是买“对”了。初步统计,新开卡的激活使用率为98.55%,远远超过原先35%的使用率,70%的新联名卡用户使用过公共自行车。这为闵行区下一步在轨交站点2公里范围内的小区按需求调整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有了闵行的经验,宝山区准备在年内投放1400辆公共自行车和49个自助服务点,浦东新区等也将跟进。
文汇报记者 陈韶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