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准入”模式
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构建起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二次准入”模式。医学毕业生必须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并且通过考核合格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医生
2493人培训合格
■已有2493名住院医师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在完成培训的住院医师中,博士学历住院医师500名,硕士学历住院医师1620名,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住院医师约325名,本科学历住院医师48名;其中取得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住院医师(含中医全科)178名
■住院医师就业累计总人数达2460人,总就业率98.7%
“医学毕业生=临床医生”,这曾经几乎是所有人的认知。但三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彻底打破这一认知,构建起“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二次准入”模式。医学毕业生必须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并且通过考核合格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医生。这不仅解决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缺失导致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使医患双方的矛盾得以缓解。
上海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今,本市各高校共有8000余名医学毕业生进入培训基地,接受临床前的规范化培训,其中近2500人结业就职。
记者昨天获悉,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天在沪召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会议”,向全国推广上海经验。
规范化培训是医生的定型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缺失,虽然看似是一个医疗系统的管理问题,但是与患者的就医体验息息相关。因为这一制度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在毕业后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传统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医生”模式,缺少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让跨出校门就成为“单位人”的医学毕业生少了学习动力和压力,结果是同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因分配到不同的医疗机构,几年之后其医疗水平差距明显增大。
正是这种差别很大的住院医师培训体制,让一个病人向6个医生求诊之后,甚至会得到6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在国内不少大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但许多人并不领情,还是会“舍近求远”去三级大医院就诊。由此引发医患双方“吐槽”——患者说:候诊时间一上午,看看3分钟,求医好辛苦;专家感叹:没几个是疑难杂症,真是“高射炮打蚊子”。医患双方都身心疲惫。
有学者曾研究中美两国临床医生的成长差异。研究显示:在美国,一个医学生毕业后8至10年,临床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此后进入缓慢上升期;而中国医生成长的轨迹曲线总体呈爬坡式缓慢上升。大概20至25年后,这两条线会基本“会合”,表明我国医学院的培养质量并不差,差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而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未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国家之一。有专家提出,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医生的定型期。
严格考核坚决优胜劣汰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市率先探索建立了全市统一层面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原先各高校医学生培训、分配、就业模式,创立了一个全市性公共平台上的“统一标准、统一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完善了四大体系:即组合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质控考核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并在住院医师人事分配制度和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方面取得突破,受到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的高度肯定。
有关部门还为此精心遴选高水平培训医院和培训基地。获得资格认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均为大学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目前,本市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5所高校和其下属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中,共选取了50所二三级以上的医院作为住院医师的培训医院,内设培训基地300余个。
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坚决实行优胜劣汰,也是实践“上海模式”的有力保障。全市制定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严格的培训制度,明确规定:培训对象必须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培训后,方可申请参加结业考试,如不能通过考试则需继续培训,第二次考试仍不合格,则由个人承担后续培训费用。凡是不能合格培训出炉的医学生,不能就业从事临床工作。据统计,3年间培训生的综合考核不合格率在5%左右。
文汇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宋国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