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兴华身后的太平村门球运动场地,在市区也不多见。 本报记者 陈龙摄
村官苏兴华
苏兴华,嘉定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1990年,34岁的他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上任后,他创办了太平村工业开发区,修成了村里首条“工业路”,村民收入日益增多。2001年,村里迎来了党总支和村委会“大海选”,苏兴华以全票当选。
拥有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的他在村里建起了42项制度,也建起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牢固的信任。
在嘉定区太平村村民心目中,村党总支书记苏兴华是一根“定海神针”。
这些年,他带领村民们齐心协力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建立了《村务公开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监督工作制度》等42项制度,实现“村里的事——让村民知晓、让村民做主、让村民监督、让村民满意”。
苏兴华说:村干部与其顶着各种压力和误解来“为民做主”,不如通过制度建设让村民们自己当家做主。
村民们说:老苏做事有颗“公心”,“这样的书记,我们信得过。”
村干部要肯干,还要会说
24年前,苏兴华刚刚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太平村是个贫困村——村可支配财力只有30万元,却欠着700多万元外债,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2360元。为了脱贫,苏兴华大胆创办村工业开发区,举债修通了连接工业区和国道的马路。路通了,一家家企业“落地生根”,村里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可村民们的意见也大了,有些人甚至认为村干部从中捞好处。那段时间,苏兴华被人骂过娘、扯破过衣服。
苏兴华备感委屈:“为啥日子好过了,意见反而大了?”他想过辞职——以自己的能力干点啥不比做书记好?“可是再想想,我就算不干也得把村里的事情交待明白。”2000年5月,他召集村民开大会。会前,有村干部劝他带几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同行——万一打起来,也好脱身。苏兴华一口回绝:“我是大家选出来的书记,难不成还把我吃了?”
到了现场,黑压压聚集着的150多个村民还是让他心头一惊。村民陆文宝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有些群众一开始情绪激动,等苏书记讲清楚联营厂关停的前因后果和村里的实际情况,大家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会整整开了三个多小时。等晒完家底,150多人很快散去,只留下苏兴华愣在那里:“没想到看上去如此激烈的矛盾,就这么简单解决了。”
事后,苏兴华琢磨开了:“活要做到位,不仅要肯干,还要‘会说’。”
此后两年间,他和干部们常常带着方便面挨家挨户走访。一套干部走访、党总支双向汇报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村民们最关心的财产、利益分配等事项率先公开。
[NextPage][/NextPage]
村民们行使否决权了
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太平村的建设开展得红红火火。苏兴华有了更深的思考:光让村民知道村里的大事小情还不够,与其让村干部们顶着各种压力“为民做主”,不如通过制度建设让村民们“自己做主”。2002年9月,恰逢村干部“海选”,苏兴华决心以此为契机,“让村民投票选出最信任的人做干部”。
那次选举中,苏兴华得票率高达98%,八个村民小组的组长也都高票当选。此后,“让村民做主”被正式写入《太平村村民自治章程》:村两委只有议案制定权、建议权,工程项目立项与实施、经费使用、政策制度制定、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都掌握在村民手中。
村民们很快行使了否决权。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委会动议“新建一幢多功能楼——既能开会还能搞活动”,这个方案被村民一致否决:村里一年能开几次大会?造多功能楼还不如建一所百姓学校。
修改方案很快出炉,再次提交村民大会,当场顺利通过。
“新村民”也参与村务管理
这几年,一个新课题摆在苏兴华面前——如何让外来人员真正融入太平村成为“新村民”,“2003年时,太平村的外来人员总数就超过了本地村民。如果还是把村民的范畴划定为本乡本土,太平村有可能‘不太平’。”
找外来人员座谈、听本地村民意见,苏兴华制定了一套“新村民自治计划”。为让新村民更好地融入太平村的民主管理,村党总支还在八个村民小组中选举出了48名新村民代表,共商村务大事。在新村民代表的推动下,村里建立了专门面向新村民的信息服务中心。2005年,太平村尝试通过党建帮助外来人员融入居住地,率先成立“新村民党支部”,凝聚起一批新村民中的流动党员。
来自江苏启东的方静安如今是新村民党支部书记:“我来到太平村后,村里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帮忙推荐工作。但委实没想到村里的民主建设也会让我们出谋划策——我们提出新村民住处的厕所不够,才1个多月,村里就特别新建了4座公厕。在外打工10年,在太平村,我终于找到了家。”
文汇报首席记者 刘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