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研究员建议,应加快建设大型大气环境模拟舱,为我国大气环境研究和灰霾治理提供重要平台。
发达国家已建多个此类模拟舱
当前研究大气污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对现实中的大气污染进行研究,科学家在庞大的“天然实验室”里抽丝剥茧;另一种则是在封闭的空间进行模拟实验,大气环境模拟舱正是此意。贺泓介绍说,大气环境模拟舱俗称“烟雾箱系统”,是研究环境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一的粒种,如二氧化碳、臭氧)反应演化的关键技术手段,在舱内可模拟过去、现在、将来的各种或特定大气状态,研究大气二次污染的形成机制。
目前,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建成了多个大型大气环境模拟舱。例如,德国SAPHIR大气模拟反应室(370立方米)、西班牙EUPHORE烟雾箱(204立方米)、美国加州UNC烟雾箱(150立方米)等。贺泓表示,这些国家都发展出了适合本地大气污染状况下的空气质量诊断和预测模型。其中,欧洲的烟雾箱主要进行单一的大气化学过程研究,并验证了多个大气化学机制;美国、澳大利亚的烟雾箱则主要用于复合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和健康效应的研究。“由于雾霾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具体情况。”贺泓强调。
我国中小型模拟舱研究存在诸多局限
目前,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中小型模拟舱。比如,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建的30立方米室内烟雾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建的50立方米室外烟雾箱,还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建设的4个6立方米室外烟雾箱等。贺泓说,受容量、规模所限,小型模拟箱无法真实再现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且不可能配备痕量关键物种的各种先进检测技术,从而限制了对实际大气中关键化学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
贺泓认为,我国亟待建设符合国情的大型大气模拟舱。根据他的构想,该系统由两个300立方米的室外烟雾箱组成,分别用于大气光化学和大气气溶胶模拟,并与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相互参考、印证,由此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预测和诊断模型,最终将形成集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决策服务、新兴产业带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平台。
大气环境模拟舱,俗称“烟雾箱系统”,是研究大气痕量气体反应演化的关键技术,在舱内可模拟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各种或特定大气状态,研究大气二次污染的形成机制。
文汇报记者 史博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