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右转的车流截断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他们只能战战兢兢、无助地躲闪在横道线上——这样的一幕几乎天天上演。危险还远不止于此,在美国,十字路口有四个特定区域被定义为极端危险的“死亡地带”。而在上海,几乎每周都有发生在这些危险地带的交通事故。
“致命的右转弯,‘死神’的地盘”,这一案例,被平和双语学校初中部薛小龙老师搬到了她的数学课堂上,并萌生了将危险区域广而告之的想法。经过8年的关注和调研,5月25日“上海交通安全宣传日”即将来临之际,薛老师和孩子们发起名为“右转·蓝丝带行动”的公益行动——只要将蓝丝带系在后视镜上,就等于做出承诺,右转弯时等一等,让孩子先行。这场被称为“转角遇到爱”的行动,迅速在家长中传开了。
数学课“讲”出公益行动
名为《致命的右转弯》的调查报告写道,“你看到‘死神’了吗?知道‘死神’的地盘在哪吗?‘死神’就在路口,他们的地盘是弯弓形的,你要躲开,当有大车右拐弯时,‘死神’就贴在这些车的旁边,你看到了吗?你要切记!你要远离!”调查者是薛小龙,平和双语学校一位拥有30年教龄的数学老教师。8年前,薛老师偶然看到一段关于“十字路口危险区域分析”的视频,颇感触目惊心。每每讲到“圆与切线”这个知识点,她都会结合这段资料进行讲解分析。
为了提醒孩子们保护自己,她和学生们成立了右转弯课题组。“在2008至2011年间,我们进行了一些统计,结果令人震撼。”薛老师说,2009年6月15日到7月4日20天内,路口死亡共7人。2009年11月17日至25日,8天内路口死亡共8人。事故特征如下:车辆大多进行路口右转;肇事车辆为长车,尤其是土方车或搅拌车;死伤者大多都为骑自行车或助动车的人。
在美国,十字路口有四个特定区域被定义为极端危险的“死亡地带”,原因是在十字路口,比较长的车辆,如公交车、土方车、集装箱车等右转弯时,车头如果按最外延定义线路开过时,看起来车头在规定区域右转90度形成一个弧线,完成了拐弯动作,但车身不会完全跟随车头的路线,而是走了一个斜直线的位置,即轮差。
“这样就挤压到了十字路口的非机动车等候道上,再加上长车到一定转弯角度构成的视线盲区,两方面因素叠加,右转弯车辆的行车路线这时就形成了‘死神的地盘’。”薛老师说。
为何死伤者多为骑助动车和自行车的行人?薛老师总结,因为这个时候站在“死神地盘”上的行人,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瞬时及时地后退,然而自行车或电瓶车则来不及瞬时移动,反而阻挡了车主的后退空间,成了切断车主后路的“帮凶”。
让爱心蓝丝带飘扬在路口
薛老师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右拐弯车道这一“杀手地带”没有清醒的认识,悲剧因此一次次重演。
“我们一直希望能将这一危险区域广而告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推广开。”薛老师说,甚至后来,课题组也伤心地中断了统计。因为感觉这种悲剧在城市的路口不断上演,但人们始终没有察觉和警醒。
“致命的右转弯”的故事讲了8年,薛老师也一直揪心了8年。八(4)班学生罗润霄说,他们曾亲眼看到,在一所小学门口,红灯只剩下7秒,但右转的车辆丝毫没有礼让之意,孩子们被堵在路中间,非常危险。
于是,薛老师和同学们又重新策划,发起了“右转·蓝丝带行动”公益行动。蓝色是孩子们的创意,蓝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他们希望通过蓝丝带行动,广而告之危险的区域在何处,等候时应该身处的安全地带在何处。
说干就干!薛老师带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认真设计了“蓝丝带”标志,由设计师加以完善,一套美观的“蓝丝带”产品诞生了,其中包括信封、丝带、宣传单和车贴图,信封上还印上了主要参与者的头像。
课题组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发出倡议;学生们制作宣传展板,利用周末时间对外宣传;家长圈中的微信疯转,一传十,十传百,“蓝丝带”的消息爆炸性扩散,一根根蓝丝带在春夏交替的上海飘扬起来。
“蓝丝带”推广之神速,令薛老师和她的公益小组始料未及。短短半个月,他们不仅已向全国各地寄出公益蓝丝带和车贴图一千多份。“而且还有志愿者开始在扬州、威海、江阴等地筹建蓝丝带推广分站。一些学校、企业也主动联系希望参与到这一公益活动中来。”薛老师兴奋地说。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一家知名国际航空速递货运公司的代表也慕名前来领取蓝丝带,准备在公司推广这一公益行动。
“希望更多的成年人加入我们,这是一个对开车的您的邀请,让守护右转的‘蓝丝带’飘扬在路口。”这是薛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期待。
文汇报记者 钱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