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5月25日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中心、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陆琰君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UPF1基因突变在恶性胰腺癌(胰腺腺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首次在世界上揭开了恶性胰腺癌形成、发展、转归之谜。
“癌王”类型各有不同,传统诊断标准过于主观
胰腺癌这个名词在几十年前很少被提及,如今发病率却不断升高,被称为“癌症之王”。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胰腺是一个非常隐蔽的器官,“躲藏”在胃、肝、十二指肠等脏器的包围中。常规的超声检查难以直接窥见它的面貌,医生往往只能通过胆管、肝脏等周边脏器的声影,来间接推断出胰头部位大体的情况。因此,除非是胰腺癌侵袭胆管引发黄疸,“癌王”早期鲜有典型症状,常常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到了晚期,五年生存率很低。
然而从病理学角度来分析,胰腺癌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在临床常见的导管腺癌之外,还有一种由两种恶性细胞混合而成的肿瘤--腺鳞癌。早在一个世纪之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胰腺腺鳞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到5个月。然而对于胰腺腺鳞癌的诊断,长期以来遵循的却是一条看起来十分主观的标准--即病理检查肿瘤组织中鳞癌细胞所占比例达到30%或以上。诊断标准不够客观,对于疾病的分型和治疗显然是不利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临床外科医生无意中的一次交流后,陆琰君团队将研究焦点转移到胰腺腺鳞癌上。
第一时间取得肿瘤标本,偶然病例中有大发现
要想窥见胰腺腺鳞癌的本质,必须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直接从一线获得最为新鲜的标本。为此,陆琰君团队成员轮流排班守在手术室前,第一时间取得最新鲜的肿瘤标本。
研究团队首批获得了24名胰腺癌患者的病灶组织标本。多数标本的研究结果都“波澜不惊”,然而有一份标本却出现了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异常--肿瘤细胞表达出来的基因RNA转录子序列十分紊乱,不同于之前研究确认的任何一种已经报道过的RNA转录子。由于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的偶然因素较多,也许有可能就以“不知来源的RNA”而将其丢弃。
陆教授要求团队成员逐一比对这个变异的RNA转录子,最终发现它是一个无意义介导信使RNA的靶向物,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被快速降解掉。这个RNA转录子的不寻常出现,标志着细胞内保障RNA质量的监控系统出现问题,而它的变异最终会导致表达出的蛋白功能紊乱。
以往科学家们探索疾病奥秘时,都是寻找DNA突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而疾病的病理基础是蛋白质的异常,从DNA模板的异常到蛋白质的异常,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中介--RNA。尽管世界上很多研究者一再预言RNA监视系统一定和人类的疾病尤其是肿瘤会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任何直接的证据。陆教授的发现首次聚焦肿瘤标本RNA上变异的直接证据,从而开启了RNA和人类疾病关联研究的新篇章。
文汇报记者 陈青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