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场小规模招聘会在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举行。来自临港自贸区的34家贸易、机械、工程建设类企业带着600多个岗位前来选才,而参与应聘的学生仅300余名。
平均2个岗位供1个人挑选——这个现象,只有在中职生的专场招聘会上才能见到。重技能,薪水要求相对低,这使得中职生的就业率在就业形势趋紧的大背景下一枝独秀。目前,中职应届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专业甚至学生尚未毕业就被“预定”。但材料工程学校负责就业的教师陈敏却表示“有隐忧”:“中职生就业容易失业快。”
材料工程学校连续多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发现,有近四成学生在就业后一年内因为种种原因失业,其中不少人职业生涯仅3个月。采访中,多家中职学校的老师也印证了这一“易就业易失业”现象。
学生:就业态度被宠坏
市材料工程学校有35年历史,拥有建筑与工程材料、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装饰等品牌专业。早些年,随着房地产业火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出一个抢一个。陈敏介绍,近几年,市场需求没有大的变化,变化大的是学生的就业态度。
虚荣心也会作祟。一些学生学的是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一心想当白领,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是前台、客服,需要接电话、递传真,心理有落差就不干了。
“就业态度没摆正,学校和家长要负很大责任。”陈敏说,中职学校常常有很多关系密切的用人单位,一般在就业季之前就能将多数毕业生推荐上岗。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会珍惜,学生自主找工作的能力也变得很弱。
家长也是“一道坎”。有超过三成学生表示,择业过程中受父母影响最大。调查发现,一些父母一方面心疼孩子辛苦,另一方面碍于面子会主动劝学生放弃基层岗位:“反正也不差这么点钱。”部分学生因此在家啃老。
企业:存在“隐性歧视”
“实用!”招聘会现场,某用人单位人事专员李老师直截了当地解释聘用中职生的理由。他说,中职生在受教育阶段比较重技能,上手快,对薪金福利、职业发展前景等都没有太高要求,这是最受企业欢迎的。
“但中职生的短板也很明显。”李老师说,部分中职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其专业可替代性太强,稍不努力就会被取代;此外,相比高职生,中职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在应对职业瓶颈和职场关系时显得青涩。“这是用人单位最头痛的地方。”李老师坦言,“一些用人单位招录中职生,事实上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一旦同一岗位有高职生愿意上岗,立刻会舍弃中职生。”
市材料工程学校教务处处长蔡红军曾走访了数十家用人单位,发现很多企业对中职生存在“隐性歧视”——觉得中职生各方面肯定比不上高职生,就该一辈子安安分分呆在一线操作岗位上。
专家:就业心理须重构
颜苏勤,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长期关注中职生就业心态问题。她认为,要提高中职生就业稳定率,就要加大培养职业素养,包括重构健康的就业心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锻造扎实的专业技能,“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就学生而言,在就业前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为自己担当”的能力,不能什么都按着个人兴趣、跟着感觉走;家长也要有心理准备,要帮助孩子度过起初几年的枯燥期和寂寞期,帮助他们尽早确立理性的职业发展路径,尽快融入企业;对企业来说,也要为中职生制定个性化的上升通道,让他们有盼头。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