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闸北区质监局搞了一场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抽检项目的招投标,经过激烈角逐,德凯质量测试服务有限公司脱颖而出。对于这家既无国资背景、又没“关系”的体制外企业来说,能拿下政府委托项目,在过去基本是“天方夜谭”。
无形的“壁垒”正在被打破。近日,全国首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地闸北区,将探索新的环境下上海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市场化升级,同时助推区域经济乃至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
打破“铁饭碗”的“石子”
在此之前,闸北区一个老旧电梯的评估项目在公开招标后,被一家铁路系统的检验检测机构拿下;而不久之后,区里还将组织一次照明检测方面的招投标,中标的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将有权对区内众多的照明市场进行抽检……
闸北区率先开放检验检测市场,在一向平静的检验检测行业内如同投下一颗“石子”——这意味着以往国有机构垄断的“铁饭碗”将被打破,一切将交给市场做主,谁有实力,谁上。
今年2月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其核心就是要打破体制壁垒,推动检验检测业务的市场化进程。
“这就像打破了一道墙。”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认为,激发市场活力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理清检验检测市场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上海质检体系目前的重点改革目标就是打破部门垄断、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平竞争。”
改制激活企业“竞争的心”
体制内那些机构首先感受到了危机: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官办”机构必须改制转型。上海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机构之一,它的前身是上海乳品质检站,去年彻底改制成全民营的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走进德诺,改制后的新气象显而易见——楼面上堆满了装着仪器的箱子,董事长邬微说,这些都是刚换下的旧设备,“我们新置了一批价值1600万元的检测仪器,就是为了让检测参数更加全面、精准。”据了解,过去在体制内时,机构要购买检测仪器,需经过层层审批,没有半年批不下来,改制成企业后,一切可以按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灵活处理。
改制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企业一颗“竞争的心”。邬微坦言,改制过程中,她也曾经担心:过去体制内的活儿是否会被别人抢走?如何拓展新业务?不过,这也让企业更有“奋斗”的动力。前不久有一个生鲜乳的检测项目,需要检测人员每天去郊区采集数据,很辛苦,德诺揽了下来。“我们现在对任何项目都会全力争取。”
另一方面,市场化企业也敏感地“嗅”到了商机:浦公检测董事长林鑫表示,这个行业的“微笑曲线”底端是检验检测等基础服务,两头则是提供服务、方案、咨询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如今市场越来越开放,这将给企业做大做强带来更大空间。
做大“蛋糕”拉动区域经济
4月22日,全国首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获批落户闸北,这将成为一块测试整个行业改革是否有效的“试验田”,也将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试验田”。
据市质监局的统计,去年本市已拥有各类检测机构642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值达127.1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检验检测认证属于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服务附加值高,同时,它与制造业之间还存在着“联动”关系,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有促进作用。
闸北区对这一朝阳行业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前两年,区里已将检验检测认证业列为五大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次区局联动,促成全国首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将有助于闸北形成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高地”,希望借此“东风”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据了解,目前,闸北区检验检测认证业年产值已占全市1/6,区内已集聚检验检测机构56家,基本形成由国资、民营、外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检验检测认证体系。
复旦大学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亚林认为,检验检测认证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未来有关方面的目光还应该放得更加长远一些,“比如闸北区现在在搞云计算中心,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如果检验检测认证能与区内其他新兴产业互相融合,引领产业、创造需求,那么必将进一步拉动经济转型发展。”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