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国界,舞蹈也没疆域。如果说,音乐无国界,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言的认同,那么舞蹈也没疆域,则是源自对一场交流演出的真切感受。
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这条朴素的道理在异国他乡再次得到了证实。文化交流总是对等的,学习借鉴往往是相互的。这个地道的法则在实际交往中又一次显现了价值。
2014年6月6日,由上海市闵行区政府、闵行区教育局、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派遣,由中福会少年宫舞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 属实验小学师生组成的“舞向未来”项目访问团,踏上了美国交流之旅。这一次,很明确,是前往美国纽约参加全美舞蹈协会年度演出——《在同一个天空下:全美 舞蹈协会舞出中国》,纽约40所公立学校的200名学生展现他们一年来学到的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和中国舞,而25名参与“舞向未来——我能行”的来自中国 学生友情表演,共同展示“中国风”。
这批到访的中国学生,既是“舞向未来”的亲历者,也是中国文化在美国上演的见证者。在纽约的4场演出,他们用舞姿告诉世人,中国文化应该走向世界,而且一定能走向世界。出席观看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和夫人赞扬演出大获成功。
中国元素:“在同一个天空下”无处不在的“空气”
“中国文化在舞台上这么集中、这么富有创意的展现,这在这里还是第一次。尤其是以美国学生为主展现中国文化,真棒!”许多美国观众对此赞不绝口。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大爷还亲自来到后台,翘起大姆指连声称赞。
中国元素,是整台演出的“细胞”,必将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成为视觉主体。太极拳、少林寺、丝绸之路、兵马俑、千手观音、熊猫、凤凰、书法、拉面、灯笼、琵 琶、二胡、笛子、东方明珠,表现中国元素的具象和盘托出,《茉莉花》、《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上》、《在北京的金山上》,以及谭盾《英雄》的主题曲, 马友友《丝绸之路》的作品片段等,优美的旋律不时回荡。
表演中心剧场,被打扮得朴素而又充满着浓郁的中国气息,上方悬挂着4只大红灯笼,两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中文竖幅格外醒目。幕,缓缓地拉开,在具有中国特征的公园亭院屏幕下,呈现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在上海、纽约、新加坡等地清晨 锻炼的情景。4位华人老大爷和2位老大娘,在晨曦中,悠然地打起了谙然于心的太极拳,一横摆长袖起舞,一拉躬刚柔相济,虽然没有音乐,但太极拳的姿势宛如 一幅中国民众的晨练图。接着,一段悠扬的乐曲响起,8位美国学生挥起长袖,以飘逸的姿态展现运动的流畅,现代舞与太极拳的融合,以《公园的早晨》拉开了中 美文化同台呈现的序幕。
一根指挥棒在灯光转暗的剧场显得特别清晰,整台演出在音乐总监杰瑞的指挥下,来自30多位中美音乐界人士,在音乐池 内,配合默契,不时奏起了富有中国情调的乐曲,给现场增添了悦耳的美感。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农历新年》到来了,2位美国学生扮成狮子,在台上飞 舞,在脍炙人口的《茉莉花》的飘逸中,手持彩带的美国学生鱼贯而入,旋转出彩,其中一位黑人女生跳出倒踢紫金冠的瞬间,彩带旋转流泻的奔放和弧线,博得了 阵阵掌声。“的啊,驾”,《赛马》声中,近百名美国学生,从两侧分行跃入舞台,一起摆出驾驭马儿的姿势,忽左忽右,一前一后,把马儿奔腾在大草原的雄姿表 现得淋漓尽致。
只有民族的精华,才会有走向世界的底气,并获得认同。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弹拨中,少林寺的幕景下,一群美国学生身穿练功服,一招 一式,颇见中国功夫,展现了《蓝天勇士》的主题;稍稍泛黄的丝绸之路地图、郑和下西洋的场景,《丝绸之路的旅行者》,表现元朝成吉思汗时期各族人民和睦生 活的场景把人们带入了中华文明的珍贵史诗,50多名美国小学生摆出躬手礼,跳着欢快的节奏,洋溢着一片祥和的气氛,2位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友好地互 相帮助交换项链和挎包袋的情景,将当年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和友谊交往的情景定格。随着琵琶的弹奏,在《狂野的草书》中,扮演熊猫的2位小演员,姿态可掬, 一个拎着墨汁桶,一个手持大大的书法笔,在乐曲的搅动中,完成了中文“神”和“韵”的疾书,背景打出的字样和呈流线性的墨流泼洒,配之以众演员长袖草书的 夸张和席地翻滚的排山倒海状,将书法演绎得入木三分,煞是好看。
对不同文化的汲收和借鉴,必须有外来文化融入本地文化的创意。《在同一个天空 下》的13个节目,源于中国元素,美国舞蹈家在认同、借鉴的同时,还作了艺术加工。当屏幕上打出“灵感来源于徐冰的作品”字样时,三维打印先后呈现了现场 制作的一个个真实情景:上海东方明珠,繁忙的工地,繁荣的港口……而在舞台上,美国学生用现代舞的姿势,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盛况。而《竹 子街舞》,中美学生戴着抖笠,用爵士舞,通过卡通手势,配以音乐,让人感受到了现代节奏的欢快,逗趣诙谐创意融为一体,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由中福会少年宫舞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师生组成的访问团的加盟,为整台演出锦上添花。这些 经过“舞向未来”项目培训的学生,展现出中国舞蹈的细腻、清秀的风格和艺高、技佳的实力,着实让美国观众折服。无论是《欢乐校园》中的灵秀,还是孔雀舞的 美感,一出现在舞台上,便赢得热烈的掌声。尤其是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共同演出,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申裕娜的藏族舞,陈长发、齐佳慧的新疆舞,一出场便 吸引眼球,喝彩声四起,让人印象深刻。
10年之恒:“在同一个天空下”无处不在的“交流”
“演得太棒了!当初在彩排时,我还有些担心。不过当看到今天的情景,我感动极了。”这是《在同一个天空下》导演凯·格纳(KayGayner)在首场演出后接受现场采访时说的话,她脸上还不时绽放着盛开的笑容。凯·格纳是全美舞蹈学习中心的编导和教师。
说到这场演出的形成与成功,不能不说到中美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为“连接”两国舞蹈艺术而做出的共同努力。不久前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 年会的美中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在《文化延伸:从中国到美国过去的案例》的演讲中,颇为感慨地回忆说,全美舞蹈协会于1976年由纽约市芭蕾舞团首席舞蹈家 杰克·唐波士创立,致力于利用舞蹈和音乐激励学生们热爱艺术,培养卓越的个性和信心,通过艺术改变了数百万公立学校学生的生活。它同中国也有着长期友好的 交往,1986年,40名中国孩子来到纽约NDI,感受舞蹈。2004年,美国20名NDI孩子来到中国,和60名中福会少年宫的小学员、14名上海特奥 小运动员一起联欢,将“舞向未来”首次在上海呈现。
对此,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中福会少年宫主任陈白桦也记忆犹新,她说从2004年开始,中 福会少年宫就在与NDI的交往和交流中,不断得到启示,拓宽思路,“如何将舞蹈艺术从‘阳春白雪’只能由少数尖子享用,变成能为提高所有孩子艺术素养的 ‘大众节目’,服务于全体孩子的成长,服务于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深深思考,并谋划用全新的理念和前瞻的目光实现突破”。从固守少年宫到走向校外大市场的 转型中,中福会少年宫发现NDI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奉承的“不论身体条件,而在于让所有孩子学习舞蹈”的初衷和“不在于简单地掌握舞蹈技能,而在于激发孩子 的自信心”的理念,以及“不偏重传授技能,而在于师生互动激情教学”的做法,可以说为舞蹈艺术从塔尖走向塔基打开了通道。
2010年6月上海 世博会思科馆内的大屏幕,由思科公司(Cisco)提供可以与纽约NDI双向视频的平台,中国5个学生,美国5个学生合排《一根红线》舞蹈,以中国秧歌舞 为元素的红绸带,将跨越太平洋两岸,属于一个地球的孩子们紧紧牵手在一起。陈白桦特请舞蹈艺术家黄豆豆参与编排,通过视频对接,美国学生学跳起中国红绸 舞,7月3日陈白桦又派遣2位老师5个学生前往纽约NDI,中国学生学习美国舞蹈,美国学生学习中国舞蹈,彼此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一根红线》的纪录片拍 摄。
一根红线拉近了中美艺术教育的距离,于是,多方一拍即合,一个由美中文化协会牵线与协调,全美舞蹈协会、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及闵行区教育局 三方携手展开的艺术教育实验试点项目——“舞向未来—我能行”推出,为期3年(2011-2014),运用舞蹈和音乐来促进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内的 儿童的社会发展。
凯·格纳,一头金发,充满激情,对艺术非常执着。作为“舞向未来”中美合作项目的美国教师,她从2004年起已先后到访中国9次,可以说穿梭在中美教育艺术交流的旅程中。全英舞蹈协会成立30多年,每年举行一次年度演出。而以一台中国元素为主旨进行演出还是首次。
“这个想法,我从2004年起就有了”,凯·格纳说起这台年度演出充满热情。在走访北京、上海、西安、杭州、苏州等多地后,她就萌生了把中国舞蹈带到美 国的想法。“我很喜欢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在同一个舞台上,美国和中国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交流,一起快乐,展现不同的文化,很有意思”。为了《蓝天勇士》这 个节目表现少林寺弟子的生活,她专程来到西安,亲临少林寺感受中国武术的高超和迷人;在中国,她在公园看到早晨许多中国民众在打太极拳,第一个节目就来自 于她的发现。
“从去年开始,全美舞蹈学习中心便在美国纽约40所公立学校6000多名学生中,整年学习中国文化与舞蹈,这次参加演出的200 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杨雪兰对这种盛况如数家珍。而凯·格纳参与“舞向未来”项目,让她更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为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 识,她调看了中国许多有关录像带,还专程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听取访问学者徐冰关于中国版面艺术和三维动画的讲座,去年还专程来沪观看中福会少年宫成立六十年 庆典文艺晚会,这些经历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真正的专门学习和排练,是从去年9月开始的”,凯·格纳说,每周五、周六,利用五六个小 时,美国孩子在全美舞蹈学习中心进行学习,非常开心。有意思的是,这所舞蹈学习中心在悬挂的数百幅艺术图片中,由中福会少年宫赠送的巨幅《舞》字特别醒 目,甚至还上了节目宣传的小册子。在舞蹈学习中心学习的美国5个孩子还专程到上海学习,其中是一对双胞胎黑人男孩。而参加过在美“舞向未来”培训的中福会 少年宫舞蹈教师杨茜和上海“舞向未来”项目培训中心教师何琳也介绍说,美国同行对中国舞蹈的热情,我们也感受过,就在美学习期间,她们就很有兴趣地向我们 询问和练习过中国舞蹈。
以10年积淀,以交流之意,不仅让凯·格纳编导一场中国元素的演出梦想成真,而且这种交流让更多的美国民众也开始认识 中国文化,并且不断得到深化。在纽约,访问团曾来到一所当地音乐学校,观看的是一台一至五年级的演出,其中不乏中国元素,筷子舞像模像样,就是表现中国飞 跃发展的舞蹈,也用上了“一、二、三、四”的中文节奏,相当有中国味。甚至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经常可以看到美国的学生由老师带领在具有中国元素的文物 前,席地而坐,现场上起了中国文化课,许多学生还认真地做起了笔记。
走向未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
通过“舞向未来”,让中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世界,这也是一种必然。
陈白桦说,这次美国纽约上演《在同一个天空下》,源自于“舞向未来”合作项目,说明中美教育交流和儿童舞蹈教育是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的,而由美国同 行表现中国文化和中国舞蹈,更有深层次的意义。在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孩子的舞蹈,起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国小大使”的作用。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表示,让 闵行学生借助“舞向未来”项目,提升艺术素养,带动区域艺术教育,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意识,这是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
自 2011年8月起,经美中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牵线搭桥和鼎力相助,由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美国全美舞蹈协会(National Dance I nsti tute,简称NDI)、闵行区教育局携手开展,陈白桦领军人才工作室负责项目执行的“舞向未来”艺术教育实验在闵行区正式启动。2012年1月,“舞向 未来”项目组在上海市闵行区选拔试点学校,确定上海交大二附中、交大附属实小作为首批实验基地,90个学生、10多位教师参与。直到现在,“舞向未来”在 闵行区成燎原之势,22所学校的70名艺术教师参与专题培训,3000余名学生参加相关课程学习。
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曾在小学三年级就学芭 蕾,现为上海交大附属第二中学的舞蹈老师刘芳菲说:“我从小学舞蹈,对舞蹈有比较多的了解。原来舞蹈是阳春白雪,只有少数人学。而‘舞向未来’倡导的理念 更先进,它让不同基础的孩子都能学舞蹈,而且不止于舞蹈。”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倪梅认为,“舞向未来”,不仅普及了舞蹈,而且让孩子自信起来。在这 次出访交流中,上海交大附属第二中学有6个高中和9位初中学生参与,有的高中生尽管面临学业水平考试,但他们还是对交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从上海交大 附属二中考入大同中学的叶施杰也前来参加,党支部副书记宋洁说:“‘舞向未来’项目,不仅对学校舞蹈艺术特色班的教学带来益处,而且对中学艺术教育的普及 也功不可没。”在纽约,上海“舞向未来”项目培训中心主任阮晨在接受现场中外媒体采访时表示,“舞向未来”虽然起源于舞蹈艺术,但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远胜于 单纯的艺术。这次与美国舞蹈协会合作的教学项目并非只针对上海的舞蹈专业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这样的教育交流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更 加强了两个国家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了解。在第四场演出的谢幕后,中美学生同在舞台上,共同交换礼物,留下联系地址,有的感动地哭了。一位美国学生收到礼物 后,由于当时没有准备,第二天还专门托人传来信息,全家人当晚商量礼物,表示要结交这个中国小朋友。上海交大附属二中高一学生陈音妃是一个演出级的钢琴好 手,这次她随团交流,学到许多东西,在她手制的卡片中,已留下了近20位美国学生的联系方式,她说:“学习音乐、舞蹈,不仅学艺术,而且能交朋友。”
陈白桦强调,“舞向未来”项目开始进行时,是我们主要向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次纽约的《在同一个天空下》的演 出,将这个项目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美国学生学中国舞蹈,学中国文化,这既说明了中国文化艺术可以走向世界,也可以非常自豪地用艺术让中外同行认同中国文 化。全美舞蹈协会艺术总监艾伦·温斯坦(EllenWeinstein)也热情相邀,希望今后年度演出,都有中国学生的参与。
纽约“中国风” 的兴起,具有现实的效应,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由远而近。现在纽约的一些美国家庭,因为孩子跳起中国舞蹈而对中国文化渐渐发生了兴趣,对中国的元素由陌生 走向熟悉,由熟悉走向喜爱。这种文化的积累和弥漫,对中美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交流是颇为有益的。同时,这种来自于儿童的交流,来自于艺术的融合,更有潜在 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延伸而生发更大的价值。
可以预见,纽约的“中国风”,将会更为弥漫和迷人。
珍贵一幕 200多名中美儿童同台献艺
2014年6月14日,美国纽约,拉瓜地亚广场566号,纽约大学斯哥波尔(Skirball)表演艺术中心。这一天,这个剧场呈现“中国日”。
《在同一个天空下:全美舞蹈协会舞出中国”(Under One Sky:NDI Dances China)》,在这里盛装推出首场演出。
与其说,这是全美舞蹈协会年度大型演出的盛典,倒不如说,这是美国儿童及其舞蹈教育工作者首次在纽约用舞蹈语汇和音乐旋起“中国风”的经典。
演出的压轴戏,以豪迈出场,以惊艳迷人,以壮观震撼,屏幕上打出了“喜乐寿福禄”五个中文字,200名美国学生和专门远道而来的25名参与“舞向未来 ——我能行”项目的中国学生,伴随着悠扬、悦耳的中国乐曲,在演出的第13个节目《中国风》中,再次一起亮相。身穿民族服装的美国学生跳起了新疆舞、蒙古 舞,英姿飒爽;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申裕娜一身藏族服装打扮,领衔的藏族舞,更增添了几分灵秀,“拉索”,一队美国学生手持筷子,“嚓嚓嚓”, 跳出的节奏,动感十足;上海交大附属二中金浏青领衔的8位女生的孔雀舞,婀娜多姿,随着变幻不时展现出流光溢彩,孔雀开屏的造型无与伦比;而头扎红绳、手 持彩带,扭出欢快舞步的美国学生,一出场就欢乐四射……尤其是当全部演员在中国乐曲声中“全家福”出现在舞台,挥舞彩带的一批小演员一脸喜气地走向现场观 众时,全场呈现出难以形容的火爆情景,大家沉浸在中国文化的欢乐中,全场起立,掌声持续足足几分钟。包厢里,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老太太惊不住也挪动着身 子,伸出了微微有些颤抖的手,鼓起掌来,许多美国小朋友索性跟着节拍手舞足蹈起来。
《中国风》在纽约,由美国学生舞起来,中华文化又多了知音。
熟悉的人都知道,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有一个常演常新、经久不衰的经典节目——舞蹈《中国风》。触发创作《中国风》的灵感,源于陈白桦和孩子们的一 次交谈。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更多地了解祖国,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她酝酿形成了民族民间舞大联跳的创意,在音乐上大胆采用了现代配器 手法,使时尚动感和民族特色结合得天衣无缝。
1989年至今,“小伙伴”换了一茬又一茬,《中国风》成为他们在国外演出的经典节目。
如果说,中国孩子在国外跳《中国风》,是把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那么由美国孩子在美国跳起《中国风》,则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一位叫麦迪的美国黑人男孩在接受采访时说:“我非常喜欢跳中国舞蹈,我非常有兴趣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风》在纽约的旋起,着实让冠有“艺术之都”美誉的纽约多了几分中国文化的妩媚与芬香。这个初夏,在大西洋彼岸的纽约,这股旋风有些让人着迷。
相关链接
《在同一个天空下》
节目单
1、公园的早晨
2、中国农历新年
3、蓝天勇士
4、丝绸之路的旅行者
5、古代奇迹——秦始到观音
6、欢乐校园(中国学生)
7、大地之歌
8、狂野的草书
9、长寿面
10、竹子街舞
11、建造摩天大楼
12、中国凤凰
13、中国风(中美学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