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酉手稿。 本报通讯员 杜晓荣摄
“80岁”的旧上海市图书馆,静坐在杨浦区黑山路181号。
中国式塔楼坐东朝西,歇山重檐顶,黄色琉璃瓦,两侧的双层平顶楼房形成双翼,舒展而庄重。室内采用传统风格装修,大红立柱,藻井彩画,楼道以水磨石铺地。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这座建筑,在经历了多年闲置之后,即将迎来重生。
记者日前从杨浦区文化局了解到,最快在今年年底,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扩建工程就将开工,改造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修缮扩建将按照董大酉手稿“修旧如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提交审批。
民国“双子星”命运迥异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为了与租界相抗衡,连结闸北、南市等华界,制订了“大上海计划”,选址在今杨浦区五角场地区建设市中心区。董大酉是这一建筑群的主要设计者,上海人熟悉的江湾体育场也是其中之一。
旧上海市图书馆地处“大上海计划”的中心区域行政区,与数百米开外的旧上海博物馆相视而立,并称民国时期的“双子星”建筑。但如今,两座建筑的开发保护有着天壤之别:旧上海博物馆现为长海医院影像楼,旧上海图书馆则闲置多年。
旧上海市图书馆1935年建成。由于经费原因,仅完成一半就投入使用。后因战事纷扰,“大上海计划”被搁浅,图书馆也被挪作他用。抗战胜利后,这座建筑一直为同济中学所用。如今,旧上海市图书馆早已闭门谢客,从外形看,这座建筑饱经沧桑。
“另一半”有望“修旧如旧”
而今,80高龄的老建筑将迎来重生:杨浦区2012年决定对旧上海市图书馆实施修缮;今年,该项目被正式列为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 扩建方案几易其稿,根据5月中旬出炉的最新方案,工程将依据董大酉当年的手稿“修旧如旧”,并在修缮的同时完成手稿中没能落地的另一半建筑,还原后端的 “两翼”。目前新馆规划用地面积1.517万平方米,规划地上建筑面积控制在9730平方米。
新馆将按地市一级馆规模建设: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局部三层,预计建成后总藏书量65万册、数字资源100TB、报刊杂志1200种,供读者阅览座位650座,其他供读者学习、休闲座位共计1600余座。
修缮最难的是加固
旧上海市图书馆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保护建筑、杨浦区第一批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的修缮和复建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国家和上海的规定执行。
对于八旬高龄的老建筑,“修旧如旧”是很大的挑战。“在优秀历史建筑里,旧上海市图书馆的年代不是最久的,但它闲置的时间很长,建筑老化非常厉害。修缮 最难的是加固,比如当时用的材料是竹片,现在要不改变原貌作加固,还要确保新馆能承担巨大客流,怎么选用材料是个难题。”有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链接
■董大酉
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1922年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进入 亨利·墨菲的设计事务所工作,1928年返国。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制定“大上海计划”,董大酉受聘担任“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及主任建 筑师,“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作品大多由董大酉设计,包括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市政府五局办公楼、上海市立博物馆、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无名英雄墓、 上海市运动场、上海市立医院及卫生试验所、飞机楼等。
■1930年代的上海曾劲刮“建筑中国风”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映在中国建筑师身上,就是对传统中国建筑形式的重新肯定。以193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建筑群为代表,与中国其他城市如南京、北京一道,汇成了一股“中国古典复兴”的设计思潮。
当时“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新市中心区的市府大厦在征集设计方案时,明确要求采用中国式建筑。最后,由董大酉设计的实施方案追求北京的中国古典宫殿的格调:雕梁画栋,红色列柱,琉璃瓦大屋顶,以现代钢筋混凝土重塑了中国古典建筑。
此后,该区域内的其他建筑物,尽管由于经费不足一个比一个简化,但仍坚持以中国古典建筑的精神为原则。
文汇报记者 钱蓓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