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近两个月了,仍有部分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属于“离校未就业”状态。然而,青年报记者发现,与70后、80后相比,如今这些以90后为主的毕业生们由于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即使感受到就业压力,也抱着“有父母养,就业不急”的复杂心态。他们中有人缺乏职业梦想、社会经验,离开校园后感到迷茫。不过,也有部分人趁着最后一个“悠闲暑假”储蓄力量,等待振飞的一天。
[现状1]
只上班不签约想找更好的工作
小乔是上海财经大学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对于“离校未就业”这个特指称呼,她有着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没有签就业协议书,所以之前学院老师拼命安排我去面试;现在由于我没签劳动合同,街道劳动科又上门来推荐我去见习。可事实上,我天天早出晚归也在上班,一样有工资领,无非是少张纸而已。”
原来,学会计专业的小乔其实早在大三时就开始接触社会了,目前她在一家德国厨具品牌的上海分公司财务部实习。“公司规模不大,但利润率还是挺高的。我是年后开始实习,如今也算是熟手了,实习补贴也涨到了每个月2500元。”
对于眼下这种拿着毕业证仍做实习生的状态,小乔暂时还不想改变。“小公司一共就20多个员工,所以到这个点上,也没人注意到我这个‘熟面孔’应该要签正式合同的。而我也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毕竟也还刚毕业,也想看有没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小乔坦言,如果眼下她提出要跟公司签正式合同应该也不会有大问题,但她还是觉得人生第一份“工作”平台很重要,有一个高起点未来会走得顺一些。
在90后小乔看来,职场本身就是多元、多变,稳定也只是相对的。“今天看着是稳定就业,明天说不定公司就倒闭了;今天在这里干得好好的,明天就被人挖走了。找到自己真正满意的,觉得合适的工作,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稳定就业,不然即使签了合同,可能没过几个月我也会辞职的。”
人力专家表示,年轻的求职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拖延,由于从毕业到工作需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应届生往往为逃避现实给自己找借口。他建议,应届毕业生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求职计划,先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再寻求更好的工作也不迟。
>>>微调查
“坐一望二”并非个别现象
采访中,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类似小乔这样“坐一望二”的离校未就业学生并非个别。事实上,来自青年报和青春上海联合推出的“走出校园,你们还好吗”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仍有27.78%受访者处于尚未签约状态。有3.33%的学生曾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选择了解约。针对离校未就业的状态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但仍有11%受访者选择“不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
[现状2]
怕吃苦挑三拣四反正家里不缺钱
眼下,对于90后的毕业生而言,一份工作的意义不在于“养家糊口”,也无所谓“成就事业”,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开心”、“重视”、“尊重”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田佳是苏州大学的化工专业本科应届毕业,至今也没有跟任何单位签约。“之前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招聘会、企业宣讲会,但提供的工作岗位大多在江苏。我已经离家四年了,爸妈也不想我在外地工作,所以还是决定毕业后回上海找工作。”
田佳坦言,想要找对口的工作实在不容易,上海的化工企业不是在嘉定,就在宝山,对于她这个住在浦东的“员工”来说,实在太远了。“之前我也在一家公司做过见习销售,感觉得不到单位的重视,经常被主管吆来喝去干一些押运产品、打印文件的小事,连接触高层的机会也没有,似乎也没什么发展空间。”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去参加了几场招聘会也没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无独有偶,沪上一所二本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陈莉告诉记者,她学的是文科专业,找份朝九晚五的文职工作也没什么大意思,无非也是浪费时间。“家里也不缺我这三千块钱的工资,爸妈也说了,实在不行就考研,或者干脆出国读书。”
就在外界一片“难”声中,作为当事人的学生本人却并没有感到“亚历山大”。“只要不挑不拣,工作总会有的”;“我是上海本地人,找工作相对还容易些”……正如本报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那样,仅有11.11%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求职形势“不乐观”。
>>>微调查
很多能力不差的也宅着
“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日前,浦东陆家嘴街道劳动科科长王通华坦言,就目前摸排反馈来看,现阶段的稳定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从我们走访的情况看,这些离校未就业学生普遍心态良好,不急于工作,也不主动就业。他们中有些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做学生干部,自身能力也不差,说到底还是不想工作,于是就有了‘工资不够高的不去,不入编制的不去,离家远的不去,岗位名字不好听的不去’这样的推脱。”
[现状3]
给别人“打杂”不如自己做老板
“俗话说的好,带出徒弟饿死师傅,现在无论你是去实习,还是正式入职,都别想有人会认真带你。”小顾是上海视觉学院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说到求职找工作,她显然是一肚子怨气。“毫不讳言地说,学校里学的软件应用绝对是跟社会脱节的。我们学设计的,光有创意、想法没用,还必须要借助技术化为现实,但我们却连最基础的操作都不会。”
在这种自身能力欠佳又不堪遭人冷待的情况下,小顾想到了自己当老板。小顾透露,自己8岁开始学画,绘画功底不差。现在艺术培训这块市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她和身边几个要好的同学商定,一起准备集资开个艺术中心,“主攻方向就是教绘画,什么创意美术、素描油彩等,我们几个都能教。”
“我最近就在一家早教中心见习,不指望留下来,相反是多看多听多学。至少人家能做出品牌,开出这么多分店,管理方面就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此外,小顾表示她的“合伙人”之前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目的不在于拿到证去做幼师,而是去交朋友的。“跟他们这些未来的幼儿园老师搞好关系,未来就有了客户渠道,说不定他们就会介绍小朋友来我们培训中心。”
同样,学传播专业的小陈也正忙着筹办自己的影视工作室。“我大学里就喜欢拍摄、做媒体策划,也拍了几部微电影。毕业后,打算跟几个哥们一起开个工作室,自己做老板。要知道,大家都自由惯了,要让我们朝九晚五、西装领带去上班真受不了;再想到可能还要被一帮不懂装懂的领导、前辈瞎指挥,那估计也只有辞职这一条路了。”
>>>微调查
近半坦言需提高专业知识
“走出校园,你们还好吗”微调查显示,有68.89%的离校未就业的受访者坦言,工作难找与缺少“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有关,另外,61%受访者承认自己有点“眼高手低”。“缺乏社会关系”和“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因素,分列第三、四位。对于目前求职亟需哪方面知识,调查显示,除了“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48.31%的受访者坦言“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亟待补课。
征集令
预计到本月底,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可突破90%。比起那个看起来尚且“乐观”的就业率数字,我们更关心的是应届毕业生在离开校园后实实在在的生活。即日起,相关网络调查(www.sojump.com/jq/3739769.aspx)继续进行,欢迎你参与填写。
青年报记者顾卓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