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英国伦敦,民众庆祝诺丁山狂欢节,上演热辣表演。诺丁山狂欢节是欧洲规模最大的街头文化艺术节,每年8月底的最后一个周末在英国伦敦西区诺丁山地区举行,以非洲和加勒比地区文化为主题。CFP
“没人可以约束我们如何玩雷鬼音乐,除非我们永不发声。”牙买加人迈克·坎贝尔带着他的乐队第31次站在了“诺丁山狂欢节”的舞台上。几周前,坎贝尔 和另几支乐队却因“现有执照没有演出权”而与威斯特敏斯特市议会陷入胶着。最终,是一场8500人参与的网上请愿挽救了他们的演出。“当然,我会回来的, 我的乐队就是为打破一切藩篱而生。”坎贝尔说。
每年8月末的“诺丁山狂欢节”,已成为继“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之后,世界上最热闹的盛会。诺丁山位于英国伦敦西区,聚居着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的黑人移民。也许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只是一场富有加勒比风情的大派对,但背后却有着严肃的政治与社会命题。
对歧视柔软却强硬的反抗
狂欢节,是自由灵魂的嘶声呐喊。“诺丁山狂欢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反抗英国种族暴力与歧视、凝聚加勒比移民自由意志的篇章。它的诞生,离不开两位重要女性的努力。
1959年,几名白人青年谋杀了一名来自安提瓜和巴布达的移民,点燃了诺丁山地区移民们长久积压的怒火。此前,针对黑人移民的种族暴力事件令人心寒。1958年,400名白人对这些来自西印度群岛移民的房屋、商店打砸抢烧。
这时,一位名叫克劳迪亚·琼斯的英国女性站了出来。她在同年创办《西印度群岛报》,号召前殖民地人民团结起来争取独立、实现种族平等。这位出生在英属殖 民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反种族歧视斗士,于次年在伦敦圣潘可拉斯火车站发起了第一届室内“加勒比狂欢节”,以无暴力形式,作为最柔软却最有力的武器,为移 民们的尊严呐喊。
而“诺丁山狂欢节”的真正形成与认同,则归功于一名叫做拉纽因·拉斯莱特的女性社会工作者。为了增进移民们的归属感与认同 感,她于1964年创办了首届在户外开展的诺丁山狂欢节。“我希望用一个充满歌声与舞蹈的欢快节日,释放他们的天性与美好,”她在那场狂欢节上说,“以此 消解他们因贫穷而产生的挫败与无助。”
邻人盗斧般的警民互不信任
随后几年间,诺丁山地区的移民们与警方龃龉不断,而狂欢节成了这一互不信任的宣泄口。
红树林饭店,是诺丁山狂欢节组织者定期聚会的场所,也是英国警方重点监视之处。在1969年到1970年不足一年的时间里,红树林饭店就被警察突查至少 12次。不胜其扰的居民们,发起了一场名为“把手从红树林上拿开”的游行,诺丁山地区存在种族歧视,遭受不公正待遇及软暴力的事实,再次成了舆论的焦点。 而在1976年的“诺丁山狂欢节”上,3000名警察到现场执法,此数量是过去的10倍。警方可以无条件地对任何“被怀疑”的对象进行搜身、甚至拘留。在 警察尝试抓捕一名黑人小偷时,却遭到了居民们的人墙包围,事件最终演变为骚乱,导致超过100名警察与60余名居民受伤。
那一年,《英国种族关系法》诞生,规定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都为非法。那一年,英国黑人社区与管辖区警方的关系却跌至谷底。那一年,第一批移民子女陆续出生,和父母不同的是,他们希望能建立起社会的认同感。
新一代渴望与社会相互认同
如今,这片加勒比移民聚居区不再是贫民窟的代言词。现在的诺丁山地区被银行家们与外国投资者们看好,波托贝洛大街两旁到处是高档公寓、美容院和新潮的酒 吧,由休·格兰特与朱丽亚·罗伯茨主演的好莱坞电影《诺丁山》,为本地区带上了浪漫主义的标签。而搬迁来此的中产阶级们并不喜欢狂欢节,他们厌恶那些因狂 欢而随之产生的噪音、气味、偷盗事件。
但狂欢节的意义随着新生代而改变。它的诞生曾是加勒比移民们对英国社会发出的“怒吼”,并提醒着第一代 移民们不要忘记故乡。时至今日,对第二代甚至第三、第四移民后裔而言,与所在社会的互相认同或许更重要。过去,你会听到黑人们如此说唱:“白人统治了一 切,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今天的歌词中也许会蹦出这样句子:“是我们的事没错,是我们作为英国人的事。”
“诺丁山狂欢节”如今承载了多元文 化的交汇与认同,但歧视也并未远走。“我想要为我的社区赢得荣誉,想告诉世人:我们不是扒手,更不是坏人。”建立第一个被官方认同的狂欢节筹备委员会的莱 斯利·帕曼说:“我们不会在酒吧里演唱,那是陌生的地方,不会给我们掌声,电台里也不会放我们的音乐,所以我们要在狂欢节上大声地唱。”
文汇报记者 童薇菁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