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内进行了最后一轮面试,至此,除了30席定向培养保留名额外,70名新生名单已基本敲定。
“许多学生的专业潜能与素养让我惊喜,但语言仍是一个急需攻克的问题。”3轮面试下来,温哥华电影学院面试官之一、常务副院长刘海波总结了面试的基本情 况,并且点出了校方的惊喜与担忧。根据面试结果,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很有可能将延长2个月的教学时间,加入更多语言方面的培训。
专业素养与潜能让人惊喜
“报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视觉传媒声音设计专业,我有3个主要的目标,一是希望学到更多关于游戏音效制作的知识,二是在学习中参与更多不同的实践项 目,三是接触更多国外的音效制作书籍,将它们翻译成中文让中国学生看到。”第3轮面试现场,沈希辰用流利的英语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面试官。去年从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毕业的他,如今正与好友一起经营着一家录影棚。本科4年的专业学习加上1年的自主创业,让这个90后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比同龄人多了一份 成熟的认知。
除了向面试官展现自己完成的音效作品,沈希辰也让大家看到了他对专业技术的热情。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声效制作者们学到国外的技术,彼此交流经验,沈希辰特地创立了自己的声效网站,放上了自己制作的声效短片以及翻译自国外的制作技巧。
“你的专业素养让我们感到惊喜,你就是我们想要的学生。但是为了保证你能学到自己想要的,我们必须把你的资料带回温哥华,让声效专业的课程设置老师分析一下。”来自温哥华的面试官迈克·贝赛教授说。
刘海波介绍,在面试中,让校方惊艳的学生不少。他们中有的已经在专业领域有了一定的实践成绩;有的虽初出茅庐,却对电影知识有过一定的涉猎,并已经确立 了自己独到的电影审美。“让我激动的是,其中有不少90后甚至95后来报名参加,他们有的放弃了高考,有的甚至放弃了在读的本科,来报名非学历院校,让我 们看到了现在家长对于多元化教育的接受度。”
面试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师有80%来自温哥华电影学院,全面接轨的课程向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语言要求。一些具备专业热情与潜力,却在语言能力上不过关的面试者,成了校方最遗憾和纠结的部分。
“从小生活在乡村,那儿的平静生活让我快乐。直到后来机缘巧合看到了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绿洲》,看到了贾樟柯的《小武》。我对电影义无反顾的热情就这样 被唤醒了。我想学电影知识,将小乡村的细节与情怀展现出来。”19岁的冀仕杰来自湖北的一个小乡村,报名电影制作专业的他在面试中讲述了自己编写的一个剧 本故事,充满现实感伤与青春诗意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他曾经两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却都因文化课成绩不佳而未被录取。
冀仕杰让面试官十分纠结。“他正是我们需要的那类学生,有热情有天赋。但是他目前的英语水平很难适应全英语教学的环境。”迈克·贝赛言语间充满着遗憾。
“3轮面试下来,校方发现面试者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一个主要问题。”刘海波透露,目前温哥华电影学院中外双方正在考虑,将原来12个月的教学时间拉长 到14个月,前期2个月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加强语言的训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冀仕杰这样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向电影的大门。
文汇报记者 张祯希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