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众围观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由塔塔公司制造的Nano,平均售价才2000美元。 东方IC
■文汇报驻新德里记者 牛震
上月底,上任四个月的印度总理莫迪在首都新德里高调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提出未来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作为印度新政府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印度制造”的前景如何?与“中国制造”的关系又是怎样?
制造业是印度经济软肋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出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极。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印度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度更跌至5%以内。印度经济管理部门和分析机构逐渐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缺陷——过于偏重服务业和以IT、医药等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却忽视了对传统制造业的扶持。目前,印度制造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且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管理落后,对出口贡献很小。这制约了印度成为工业和军事强国的潜力,也难以消化日益庞大的就业需求。
在2014年大选以绝对优势获胜上台的印度总理莫迪,以重商主义特质及其在古吉拉特执政期间的经济发展经验让印度工业界寄予厚望。而莫迪政府成立以来,也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心。据印媒报道,“印度制造”是莫迪亲自操刀为振兴本国经济量身定制的关键性计划之一,旨在以加强制造业为突破口,为成为世界强国“夯实基础”。为此,新政府将首批25个行业列为重点,承诺将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并提供一系列相关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实现印度经济重回快速增长轨道。
优势和短板都很突出
“印度制造”计划推出以来,在印度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一些国际咨询机构也看好印度的制造业前景。德勤(会计事务所)指出,印度几乎具备成为制造业巨头的所有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具有吸引力的国内市场、运输与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对美元相对较低的汇率以及低政治风险。
事实上,印度制造业的基础并不差。印度最大的集团公司塔塔集团商业运营涉及七大领域,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国,近年来还将路虎、捷豹汽车品牌收入囊中。此外,在纺织、钢铁、石油、生化等行业,印度也涌现了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从2006年到2011年,印度制造业保持着17.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主要产品为纺织品、工程器材、汽车和化工品。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计,按目前增速,到2025年印度制造业总产值将会达到1万亿美元,占GDP的25%到30%,并新增9000万个国内就业岗位。
不过,也有质疑者指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低下的管理效率,是妨碍“印度制造”崛起的主要障碍。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印度的营商便利环境仅位列第134名。塔塔集团董事长塞勒斯·密斯特里也坦言,印度制造业要吸引外资必须更新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和物流系统。而印度经济学者夏尔马则对于“人口红利”的说法不以为然:“印度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多数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不高,政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他们反而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赶超“中国制造”尚有距离
中国是“世界工厂”已是不争事实,印度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中心”的底气何在?
对此,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斯里瓦斯塔瓦认为,相比中国出现产能过剩、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攀升等问题,印度低廉的生产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加上在IT、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和资本积累,印度成为包括中国厂家在内的全球制造商实现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的理想地。此外,本国国民在英语应用方面的优势也使印度更容易与国际贸易接轨,而印度在改善基础设施、物流、电力供应和电信服务以及互联网应用方面旺盛的需求,也给外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根据最新出炉的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印度目前制造业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预计到2018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
不过,“印度要想取代中国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领头羊,短期内似乎并不现实”,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常驻印度商务人士介绍,印度本土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全球化程度仍较有限,国际竞争力并不高。“印度制造业长期以来相对封闭,并没有充分参与到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之中。而就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和产品性能而言,印度许多行业与中国差距在十几年以上。”例如从服装、玩具到电子产品甚至节庆用品,印度市场上随处可见中国产品,原因是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不可替代。谈到中国企业到印度大举投资建厂的前景,该位中国商务人士称,印度新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但由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不同以及其他一些隐性障碍的存在,中国企业赴印投资仍需保持谨慎。
一些印度经济学者指出,“印度制造”计划有学习中国经验的痕迹,但印度不应照搬“中国制造”的模式。印度学者拉尼·慕克吉表示,印度发展制造业将博采众长,既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重视引进核心技术,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培育自主研发能力,长远目标是要改变印度在工业产品和技术上对国外的依赖。
对于来自“印度制造”的竞争,中国持开放心态。中国驻印使馆商务处参赞王贺军称,从发展阶段和市场特点来看,中国是印度引进资金和技术的“最理想的伙伴”,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愿意到印度寻找机遇,并期待印方给予中国企业投资提供更多的便利措施。印度商工部秘书康特也表示,“印度非常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对接’,并期待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此间分析指出,中印经济都面临转型时机,未来不排除“世界办公室”与“世界工厂”的角色互换,而两国在制造业加强合作有望带来双赢局面,双方在基础设施、高速铁路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而新能源领域可以成为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本报新德里10月22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