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钱钰
在家庭教育上,现代中国似乎早已进入“早教、开发”时代。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上,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当下应倡导“有机教育”理念,实施“转折点”教育策略,正如有机蔬菜的种植,儿童培育也得“慢慢来”。
中国家庭多“子职教育”缺失
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的“一家三口”是这样的:父母在两旁,孩子站中间,大手牵小手,三点一线。但杨雄指出,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俩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是一种三角关系。父母始终站在后面支持孩子--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可以给予帮助,但人生的道路必须孩子自己走。
杨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家庭教育“三角”理论,即家庭教育的核心三角--亲职教育(怎样为人父母)、子职教育(怎样做好子女)、配偶教育(父母怎样进行自我教育),“三角”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很大原因都来自‘子职教育’的缺失,父母一味付出,孩子规矩全无,没教好孩子‘怎么做好子女’。”杨雄举例说,北京最年轻博士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买房引争议;上海“留日学生刺母”,母亲竟下跪为儿求情,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孩子在家庭中责任教育的缺失。
在杨雄看来,父母在给孩子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责任和义务的教育,立一些规矩,按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立水平完成社会化任务,比如几岁要学习自己吃饭,上学要自己整理书包等。
培育儿童“慢慢来”
在家庭教育上,现在中国似乎进入“早教、开发”时代,杨雄说,中国父母最重视教育、投入最多,往往又最容易出错。中国家长一方面从来不给孩子磨练意志的机会,却又要求孩子与别人竞争。压力太大、家长期待过高,孩子反而会发挥不好、心理负担过重,进而丧失自信。
“现在不少家长,把孩子培养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杨雄说,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导致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
杨雄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他认为应该摈弃“起跑线”观点,实施“转折点”教育策略。因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之前孩子犯错误是很难克服的,家长不要焦虑、不能着急。“转折点”比“起跑线”更有说服力。
在培育孩子上,他更是创新地提出了“有机育儿、个性发展”的理念,即恢复教育的本原,让孩子缓慢地成长,甚至有些野蛮、自由自在成长的意味。“一些孩子三岁就能认识两千余汉字,其实这是训练出来的短时记忆,并不能真正对大脑思考进步有多大益处。”杨雄说。
他解释说,人类成长是分阶段性的,某些大脑功用只是配备给某个具体阶段,一旦顺利度过了,大脑就会自动“弃除”这些功用,保存有用的链接。这是为了让人能够更集中精力、更加具体细致地运作生活。因此,过早、过度开发,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新课题。“由于信息爆炸,学校课程、知识教育重要性已逐渐下降,至少下降30%。”杨雄断言,全世界每天产生的信息、知识超出你的想象力,而且不断更新。学习已成为终身的任务,学校训练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也必须有所选择。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中国孩子被要求大量记忆碎片化“知识”,只会成为大脑沉重的负担,使人成为“书呆子记忆棒”。任何人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都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所以,杨雄提倡少学一些“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合作分享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杨雄还提出,“努力”并非最重要,“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不对,努力也是白费。给孩子方向指错了,开发过早,他特别听话、用功,付出特别多,最后孩子很可能没有获得所谓的成功,那么对孩子的伤害也特别大。
在杨雄看来,发现孩子的长项,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