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自贸区建设“第一波”,打响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枪”,完成社会治理一号调研课题,诞生A股第一家千亿市值传媒企业……以改革统领全局、勇于为国家试验,是2014年上海最鲜明的印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央有期待,时代在召唤。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路,上海责无旁贷。
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旧体制和传统理念禁锢,上海进行了大胆探索。“当前的改革涉及更深层次的利益调整,甚至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颠覆性革命,为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做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
全面深改取得新突破 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2014年,是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年’‘布局年’。通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上海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是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最新报告里,对全年改革的总体评估。
总结十分精炼,而内涵却极为丰富。从自贸区建设到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国资国企改革,从司法改革试点到教育体制改革,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体制改革……2014年,上海改革呈现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局面。
——全面深改的带动效应加快显现。今年前三季度,上海GDP累计增速分别为7.0%、7.1%和7.0%,全年增速预计在7.0%左右。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
——部分改革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的“四大亮点”备受瞩目。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结合上海试点经验,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社会治理谋划新道路 实现基层自治共治
在承担一项项“国字号”改革试点任务的同时,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也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中央郑重嘱托:“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今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确定为一号调研课题。街道干部的酸甜苦辣、外来人口的安居乐业、社区老人的一日三餐……这些看似寻常不过、却关乎基层的事儿,都是“一号课题”的聚焦内容。
围绕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上海牵着“牛鼻子”精准发力。近一年来,“一号课题”调研组深入实地调查,聚焦12个问题。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1+6”文件的制度性成果。不少措施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有望让基层“眼睛一亮、为之一振”。
依法治市彰显新思维 法治保障引领改革
今年5月初,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动迁户行政诉讼案中,黄浦区区长彭崧坐上了被告席,成为上海市首个出庭应诉的区长。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之前的诉讼实践中,行政机关一般委托代理人出庭应诉。从“不见官”到“能见官”,彭崧认为:“政府机关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服从法律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依法行政。”
依法治市,不仅体现在行政范畴,改革领域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去那种“改革要上、法律要让”“超常规发展要突破法律”等传统思维,迫切需要改变。
“无论是现有政策制度的修订完善,还是改革开放措施的创新突破,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真正为企业创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
法治的生命线在于公正,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今年7月,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等五大司法改革试点任务在上海正式启动。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启动的第一个司法改革方案。启动近半年以来,上海在司法人员“员额制”、审判责任制、法检机关人财物省以下统管等方面开始实质性“破冰”。
“随着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有望进一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上海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看到,对比全球主要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在科技创新的整体环境、经济发展的活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计利当计天下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义不容辞。在这场伟大改革的征程中,上海作为先行者、排头兵的付出和收获,也将在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中,呈现出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海,有大未来!
新华社记者 姜微 何欣荣 叶锋
(据新华社上海12月21日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