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路边叫卖鲜花的青年。
德黑兰-伊斯法罕高速路边一座水泥制件厂。
上图:有7000年历史的古城卡尚,生活仍在继续。
初冬寒夜,激流奔流。伊朗人生活照旧。
文汇报记者 郭一江
透过车窗看伊朗,总有种奇特的感觉。到访伊朗前就被告知,公共场所不能随便拍照,旅游景点方可使用相机。无奈,只好透过车窗拍照——想多看看这个国家,多了解这个国家。
汽车飞驰在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的高速公路上,陌生的异域景色在眼前匆匆闪过。窗外的这个国家,曾经如此遥远,如今近在眼前,这让记者充满惊喜,不停地揿下快门。
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组照片,名为“车窗外的伊朗”,显得杂乱、无序、纷繁、随意,这似乎更为伊朗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这的确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自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三十余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先是美伊断交,后来又是两伊战争、伊核危机、美伊对峙霍尔木兹海峡、美无人机入侵伊朗被击落等。近年来,伊朗核问题更是牵动全世界的神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其加大制裁,不仅严重打击了伊朗的经济,也让它与世界隔离了、疏远了。
然而,到了2014年年末,美伊两国竟出现和解迹象。11月24日至26日,“伊核问题六方会谈”在日内瓦举行,除了当事国美国和伊朗,还包括中、俄、英、法、德五国。虽未能在截止日签约,但六方一致决定将谈判推迟半年,到2015年6月30日截止。
和解的大门没有关闭,和平依然透着曙光。
就在伊核问题六方会谈3天后,记者来到伊朗,行走在德黑兰、伊斯法罕,以及有7000年历史的古城卡尚的大街上,这才发现,伊朗其实并不那么神秘。
伊朗无战事
在伊斯法罕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国王广场边门处,有一个革命卫队的小军营,当记者的镜头对准持枪警卫时,他一边用手阻挡,一边还露出了一个笑脸。这是记者在伊朗期间见到的唯一一个持枪军人。
伊朗没有战争的气氛。
城市和公路边竖立的宣传广告牌上,虽然也有持枪军民的形象,但绝大多数是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巨幅照片,还有不少商业广告。
在德黑兰街头几乎看不到一个军人和革命卫队的士兵,即使在记者拜访的国家文化部外媒司,以及中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也都没有军人、警察守卫。
在世界文化遗产、伊斯法罕著名的国王广场边门处,有一个革命卫队的小军营,当记者的镜头对准持枪警卫时,他一边用手阻挡,一边还露出了一个笑脸。这是记者在伊朗期间见到的唯一一个持枪军人。在德黑兰的著名景点“精神领袖霍梅尼墓地”,守卫的士兵均没有持枪。记者一行到达时已经天黑了,一个士兵很快请示,十多分钟后得到应允,他带记者进入参观,并全程陪同,十分礼貌。
在通往伊斯法罕的高速公路边,记者见到远处有一处革命卫队军营,一辆坦克停在门前,门坊两边是霍梅尼的画像。军营背后是连绵的大山,据说核电站就隐藏在大山当中。
不“封闭”的伊朗姑娘
公园内,还能见到牵手走过的男女恋人,女孩黑头巾下的脸庞上露出幸福和甜蜜。在参观夏宫时,一群穿着黑色长袍的女大学生,主动和记者交流、合影。
穿黑长袍的姑娘并不“封闭”。
之前曾看到过两条有关伊朗的新闻,一则说,伊朗女球迷看球禁令“升级”,范围扩大至排球,她们不仅不能进入足球场,如今也不得进入排球馆,包括女记者;另一则说,一名英裔伊朗籍女子因要求观看一场男子排球比赛,近日被德黑兰一家法庭判处一年监禁。
如此严厉的规定在外国人看来似乎很难理解。
伊朗历史悠久。上千年来,这块土地上曾诞生过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波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灿烂的明珠之一,它的影响波及世界。伊朗曾经历过3次国家灾难,遭到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的先后入侵,近代又遭到了英国和俄国的入侵。因此,今天的伊朗是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体。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精神领袖霍梅尼制定的基本国策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至高无上,它深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禁毒、禁酒、禁色。在公共汽车上,男女是分车厢乘坐的,男士在前,女士在后;在中小学,男女不能同校;在机场安检通道,男女各行其道,即使男队排得很长,也不能走到空无一人的女宾通道。
然而,在德黑兰一个公园内,有一幕令人惊喜:公园内的排球场上,男女青年混合组队,一起打球,争夺还很激烈。公园另一处放了6张乒乓球台,也是男女对抗。随行的两位记者即兴上台挥拍,和伊朗球手赛了一盘。知道我们来自被称为“乒乓王国”的中国,几位伊朗朋友很兴奋,每打出一个好球,喝彩和掌声就不绝于耳。赛后,双方合影留念,以波斯语、英语和手势比划交流,谈感受、谈球技……
尽管严令禁酒,但伊朗生产一种没有酒精的啤酒供人享用。记者在饭店就餐时品尝过一罐,还真有啤酒的口感。
公园内,还能见到牵手走过的男女恋人,女孩黑头巾下的脸庞上露出幸福和甜蜜。在参观夏宫时,一群穿着黑色长袍的女大学生主动和记者交流、合影,她们热情奔放,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傍晚,在伊斯法罕著名的33孔桥边,同样是4个穿着黑长袍的女大学生,正在河边举着手机拍照,见到记者举起相机,她们大方地主动迎向镜头,笑脸和夜色一样迷人。
在艰辛中平静生活
伊斯法罕古街老巷里,正在修复古清真寺的工人靠在路边吃着盒饭,目无表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各国游客。生活在艰辛中平静地继续。
尽管严厉的制裁打击了国家经济,但伊朗人民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艰辛。
刚到伊朗就听说,汽油涨价了。这是一个水比油贵的国家,过去汽油涨价是罕见的。然而折算下来,1升汽油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人民币1元多一点,比中国1升7元多的油价要便宜得多。
西方制裁伊朗,主要目的是阻止石油出口。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12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伊朗国内探明石油储量约1545.8亿桶(约合200亿吨),伊朗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储量的国家,也是OPEC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石油出口是伊朗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在制裁最严厉时,伊朗的石油出口量比制裁前250万桶/天减少了一半以上,每月在石油收益方面的损失高达50亿美元。不过,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前4个月,伊朗每天的原油和凝析油出口量从去年的104万桶/天上升至133万桶/天。随着美伊和解,出口还将增加,伊朗国内经济形势将得到缓解。
长期制裁使伊朗失业率上升,物价、油价上涨,汇率不稳,基础建设缓慢。德黑兰机场到市区的轨道交通建设工地很冷清,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和中国工地热火朝天的景象大相径庭。几座建设到一半的车站只有空空的水泥框架,坐落在路边,一些水泥轨枕散落在路基上,显得很荒凉。
街头,记者遇到了许多叫卖鲜花的青年,他们穿行在交通路口的车流间,敲打停车者的窗推销鲜花,卖出一束花不易,看来生活也不易。
伊朗人的主食是一种叫馕的面饼,由面粉烘烤制成,它的品种和式样很多,厚的、薄的、方的、圆的、大的、小的……面对上涨的物价,国家对这一百姓主食采取补贴措施,平价销售,还专门建造了不少机制馕食品厂。虽然这是为民生着想的举措,但民众还是喜欢以传统手工制作的美味。伊斯法罕古街老巷里,正在修复古清真寺的工人靠在路边吃着盒饭,目无表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各国游客。生活在艰辛中平静地继续。
尽管制裁严厉,但德黑兰街头依然随处可见进口汽车,多为日本车、韩国车和法国标致,还能看到全新的宝马。到了晚上,主要商区内的名牌汽车专卖店里灯火通明。由于油价便宜,小车很多,上下班高峰时常堵车。在一个高速路的服务区,记者还看到了一辆装满全新中国力帆小车的大型货车。
制裁对旅游业的打击也是空前的。较之同样靠石油致富的阿联酋迪拜机场,德黑兰机场无论从奢华程度还是现代化上都难以与之相媲美,规模之小还不如国内的一些三线城市机场,入境处仅有两条外国人通道,进关速度也很慢。记者乘坐的班机,空座率将近一半,入境的大多是阿拉伯人和少数中国同胞,鲜有西方人。在记者下榻的酒店,在餐厅用早餐的竟有一半是中国人。那是因为,伊朗地铁援建和石油工程项目都有中国的参与。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伊朗的头号贸易伙伴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化,中伊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不过,今年以来,伊朗旅游开始复苏。在伊斯法罕,记者见到多个来自欧洲的旅游团队。由于中东乱局,埃及、叙利亚等传统旅游国家饱受战争、动乱、恐怖主义的困扰,伊朗相对和平、安定,将逐渐成为欧洲游客的新选项。加之伊朗因制裁封闭多年,更具新鲜感。
伊朗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在伊斯法罕就有3处。伊斯法罕有“一半天下”的说法,是伊朗第一大旅游城市。据该市旅游文化部门最新统计,今年到访的外国游客人数是去年的3倍。
伊斯法罕,波斯语意为“兵营”,著名的国王广场即是阅兵场,广场规模是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广场周边内通道是著名的大巴扎。电影中,大巴扎里人流拥挤,商家游人大声争吵,显得热烈喧哗。现实中,却只见到空空的商区街道和冷清的小店,几个操着生硬中文单词的青年向记者推销。据说这里不少旅游小商品都是中国义乌生产加工的,商家和中国有着业务往来。这里还是著名的波斯地毯的产地,一位青年盛情邀请记者来到他家后院店铺,看他的徒弟现场表演印花技艺。墙上还张贴者一张中文报纸,上面有一张介绍他家地毯和印花桌布的照片,中文他不懂,但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他显得非常高兴。
这些年来,中东乱局还在延续,千年矛盾,历史积怨,新仇旧恨何时能解?面对中东乱局,美国需要伊朗,伊朗需要世界,世界需要和平。
第一天到达德黑兰上空时,正是傍晚,记者隔着飞机舷窗拍下了意味深长的一幕:天渐渐暗了,晚霞还挂在天边;天渐渐黑了,德黑兰点亮了灯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