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将歇业。消息一出,唏嘘一片。
曾经,到太平洋数码广场买数码产品是许多上海人的习惯。曾几何时,电商平台渐成主流,对传统渠道消费者形成巨大分流,风光一时的数码城处境尴尬。
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淡出历史舞台,真的是一个消费时代的句点吗?“网通天下”的时代,电子产品销售是又一个被电商鲸吞的商业板块吗?转折点之后,街头还会有数码商店吗?
相比网店几乎无优势
从1号线徐家汇站10号口出来,原先在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现已不在,在行色匆匆的路人身后,是太平洋数码广场的《告顾客书》:为了配合徐家汇商圈能级提升,该商场将于今年2月11日起正式歇业重建。据了解,这里将拆除改建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场所。
走进商场一楼大厅,消费者身影鲜见,店家们无聊地倚在柜台边聊天说笑。“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多,看的人比买的人多。”一些店家坦言,这就是数码广场生意陡然向下后的真实情况,“有的客人拿着手机上查到的网店价格问,这个价卖吗?不卖就去网上买了。”
而在位于淮海东路的新尚数码广场内,客流量同样不容乐观,在一楼的品牌体验馆里,体验者为个位数。
不少数码城的店家反映,随着电商兴起,如今前来数码城购物的消费者减少了大半。因为数码产品是标准化产品,不像衣服需要试穿,更多的参数指标可以在网络上查询。论可信度,好的网店销售量大、信用积分高、买家评价好,并不亚于实体店铺;论价格,有店租成本的实体店更不具竞争力。说到环境,多年蹲守数码城的店家坦言:“数码城开了多年,店面已经陈旧,都是小商户合租一个摊位,环境杂乱。”
小商户转型,大卖场谢幕
走访几处数码商场,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维修业务在数码广场中“一枝独秀”。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内,几个维修摊位门口排起了队,不少客人拿着遭遇故障的手机、电脑前来维修,店堂内部两三位维修人员一齐忙碌,生意几乎不间断。新尚数码广场内,销售店门可罗雀,但位于三楼的维修处,顾客倒不少。
有一个维修店家对记者说:“买产品可以网上搞定,维修总不放心,要自己跑一趟吧?”店里的收银员透露,来来往往的客人,在等待修理的过程中,顺便选购几样手机套、贴膜、电脑包,也很常见,挂在他们店门口的商品比别家好销一些。不难发现,服务经济,是时下整体走弱的实体商业中最有生机的一部分。因为购买服务往往需要“亲临”,而“亲临”的脚步,可能是一切非计划消费的开始。
采访中看到,一些手机维修店门口堆着不少包裹,店主解释说:“一边开个实体小店,做做维修贴贴膜,一边忙碌网店,两头兼顾。”对于这种小本经营的个体经营户来说,这或许就是转型最好的模式了。
当然,这无法扭转整个数码产品传统渠道的颓势。随着租户相继歇业离开,数码城终将人去楼空、转作他业。盛极一时的实体数码大卖场模式,或许将变成历史。
线下数码店将更“垂直”
更多的“平台型大卖场”跻身网络,并不意味线下再难觅数码实体店。只是,更多的将是各品牌垂直经营的实体店,以品牌营销、展示体验及服务功能为主,而售卖功能退居其次。
在位于百脑汇的微软品牌店里,顾客们体验试玩X-BOX,拿起手柄玩网球篮球等游戏。在国金中心商场的苹果体验店,环境亮堂、整洁、时尚、轻松,店堂内永远人流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热情地回答顾客询问,鼓励顾客体验产品,卖掉几台机器并不是他们的考核目标。与传统模式相比,体验式营销能够成功地吸引住消费者而不产生被推销的反感,顾客在充分感受服务与产品的性能后,自然会产生购买欲。更重要的是,苹果店内可以接受维修、指导使用,这让消费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店内,在新一轮的“体验”中再度被激发追加消费的意愿。
对于整个品牌商业链条来说,线下的实体店铺只是一个环,而并不要求这家店本身盈亏平衡。仔细算算这笔账,即使是人气鼎沸的苹果店,店内销售额也未必一定覆盖黄金地段的店铺成本。但如果换成“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一家实体店的成本为何一定要靠其本身的销售额覆盖呢?实体店或许只是品牌的一个“成本部门”,但依靠它的展示、咨询、售前售后各类服务可以黏住客户,至于生意的完成,可能很大部分就在线上。
一个数码城的谢幕,或许是网络改变人们生活的又一个方面。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