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走进河马动画位于张江浦东软件园的独栋小楼,几乎每条走廊上都堆着大大小小的纸箱,公司CEO徐克跑上来解释:“最近一年我们业务发展很快,制作设备都塞不下了,只好先在外面堆着。不久之后,河马动画会在临港拥有全新的办公室,那里地方会宽敞很多。”
满满的自信写在这位外号叫“徐疯子”的创始人脸上。创立至今十多年时间,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原创让“小河马”逐渐成长了起来;眼下,企业正进入技术研发的“爆发期”,即将与一家全球知名游戏引擎公司联手推出“联合制片云平台”,把动漫和视频的合成、渲染速度再足足提升600倍。
坚持自主开发,第一部电影做了6年
观看一部3D动漫电影让人赏心悦目,支撑起“目眩神迷”的却是各种复杂制作技术。河马动画的电影《守护者森林》仅制作过程就会有1200万个文件、超过35TB的素材文件,文件类型包括图片、视频和文档,文件大小又从1KB到几十GB不等,包括制作组、渲染组和特效合成组在内的200余台计算机节点同时高速地访问所有数据。
在国产动画行业,为了省下成本,不少企业都选择直接购买国外影视制作软件,但徐克“不走寻常路”,他坚持让河马动画自主开发,至今已累积了300多项技术专利。“3D动画制作是一项与各种先进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他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河马动画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渲染计算集群,可以将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面部表情捕捉技术、实时渲染技术和立体渲染技术成熟地运用在动画制作过程之中。
创业这些年来,河马动画几次濒临破产、公司多次搬家,战略投资人也曾因失去耐心决意撤资,面对如此艰难的时刻,徐克仍很“固执”地走技术路线,第一部电影足足磨了6年时间才制作完成,“我们曾经不得不帮别人做一些散活,花5%至10%的精力做这些活来维持生计,90%的资金、精力和人员还是放在原创技术上。”
资金捉襟见肘曾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
对于一家中小企业来说,坚持技术研发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负担。做原创动画电影的烧钱速度令人咋舌,以河马动画首部作品《超蛙战士》为例,这部片子投入资金达5000万元。实际上,诸如河马动画这类文化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不尽相同,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就会跌入“死亡谷”,需要解决融资的可持续性问题。
2003年,徐克创立河马动画时,把自己做投行十年积累的3000万元一股脑儿地投了进去,但这些资金仅能支撑河马动画创业早期的运作。2008年,一直被他称为最苦的时候,那年他卖房、卖车来维持公司运营,甚至一度只能依靠炒股赚到的钱给员工发工资。
直到2009年,河马动漫完成A轮融资,天堂硅谷、纪源资本、博信资本等多家风险投资共向河马动画投入8000万元资金,一度帮助徐克渡过了难关。然而,由于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有几家风投刚投了半年,就要打退堂鼓。徐克说,资金捉襟见肘曾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剑。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0年。《超蛙战士》动画电影全国公映为河马动画打响了头炮,随后的《绿林大冒险》和《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更让河马动画名声大噪。目前,票房仍是河马动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年,企业以两部左右的电影制片速度稳定发展,今年排在计划表上的已有三部动画电影:《特工明星》《绿林大冒险2》《水地球》年底之前都将陆续在国内外上映。
“撒胡椒面”难让企业解资金之渴
在这条坚持动漫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如何让动漫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在徐克看来,中小企业最需要的还是产业融资环境的改善,“风险投资只能‘锦上添花’,真正‘雪中送炭’的资金少之又少。目前,国内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本来数量就不多,专业性上更加欠缺。”他还指出,政府资金支持如果还是“撒胡椒面”,很难让企业解资金之渴,对于河马动画来说,最希望出现既懂文化、也懂科技、又懂金融的投资基金。
河马动画在迈入正轨的同时,也越来越有动画制作室的国际范儿。徐克说,他想做中国的“皮克斯”,整个团队也正按照制片流程、原创技术等动漫工业化的标准衡量着自己,“我们正在向上市的目标迈进,这将让河马动画变成一个规范的龙头企业,对中国动画产业也非常有意义。”
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