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获悉,2014年,上海全市急救用量创下历史高峰,达到64.2万次,同比2013年上升2.18%;救治人数为58.4万人次,同比上升2.05%。
市医疗救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以来,全市的急救站点从原来的58个增加至现在的116个,平均每2个街道(乡镇)就拥有一个急救站点;救护车从原来的240辆增加至目前的616辆,增长157%,平均每4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略高于5万人一辆的国家标准,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然而,高峰时间老百姓呼叫用车难、等候时间长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急救服务量快速增长,本市院前急救服务供需存在一定矛盾。2012年底,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400多万。另一方面,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67万,老人急救用车占用资源大。
相关链接 多项举措确保市民急救用车
为着力解决和缓解医疗急救用车难的瓶颈问题。去年,市医疗救护中心在市卫生计生委等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创新思路,力举措施,为确保市民急救用车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造高效灵敏的全市“120”调度平台,呼救全面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去年,全市整合急救服务信息系统,建立“120”呼救全市统一受理平台。一是加强调度队伍建设,增加调度员10名,增幅达到25%;二是加设调度席位,从15个增至20个,增幅达到33%;三是合理设置调度席位功能,设置普通转院和送回家业务独立调派坐席,尽最大努力不影响急救任务受理与调度。一年多来,市“120”统一调度平台日均接听8000至10000个电话,2014年全年接电达到250万次。
●探索实施“分类救护”模式改革,缓解市民叫车难矛盾。“分类救护”模式是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将急救业务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或其他原因离院)和转运(院间转运)等三类,并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分类,确保极其有限的急救医师资源真正用于急救病人的基本急救医疗服务。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保持平稳状态,维持在11至12分钟之间,而回车率下降至0.88%,较上一年的1.2%有明显下降。
●推行定向培养急救医生,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急救医生队伍不稳,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也是造成老百姓叫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招录一批医师、急救员进行培训,充实一线。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院前急救医生“定向培养”,并成为“医疗救护员”的首批试点单位。在市卫计委、市教委、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2013年完成培训招录69名“急救医生”的基础上,2014年又完成了第二批招录66名定向培养生,为充实、保障一线急救医生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汇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宋国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