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一青年教师成为这一制度的首位受益者
文汇报讯 (首席记者 姜澎)今年开始,复旦大学将“代表性教学成果”纳入“代表性成果的职称评价机制”。在满足科研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代表性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也可以晋升职称。
日前,生命科学学院的“80后”青年教师吴燕华因为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在破格申报副教授时,获得学院学术委员会、校学术评议专家组高票通过,从而成为这一制度的首位受益者。
近年来,复旦大学不仅继续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还将给予“教学突出”的青年教师以政策激励,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年轻人在埋头科研的同时,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仍是科研成果。该把重心放在科研还是教学上?这成为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反复纠结的问题。学校为了鼓励教师更投入地教学,针对公共课和实验课程的教师,已经设定了高级讲师的晋升途径。但是对于一些仍然必须在科研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如何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成为学校的难题。
“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对本科生的培养,并且教学和科研一定是相辅相承的。”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徐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据介绍,复旦大学于2011年在所有文科院系先行试点“代表作”评价机制。2012年复旦大学制定了新的《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正式在全校推行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所谓教学成果,绝不只是授课多,也不单单是授课质量高,必须是研究性的教学成果,包括编写教材、撰写教学论文、申报并获得教学奖项等。
徐雷教授认为:重视教学绝对不等同于教学的重要性超过了科研,“必须有同等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职称晋升资格,因为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没有后劲的。”即便是首次以教学代表性成果通过职称晋升的吴燕华老师,她在科研上同样也有着突出的成绩,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等的支持。
对于青年教师,学校除了通过制度调动他们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以外,还组建了教学辅导团队,提升教学质量。此次吴燕华老师获奖的课程就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国家级名师乔守怡教授领衔建设的“遗传学”课程。而且在部分学院,虽然讲师可以独立承担科研课题,但是却不可以单独承担一门课程,尤其是一些专业基础课,必须有教授或者是教学名师的团队来领衔,讲师只能参与讲课。
学校还将继续给予那些愿意在教学上多付出的“青椒”们鼓励和扶持,建设更多的“传帮带”团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平台和项目资助。据统计,目前学校每年除去学术休假的教授以外,学校每年有80%的教授承担本科生至少一门课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