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 陈青)由上海市灾难医学专科分会主办的特大型城市安全与灾难医学救援专题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只有对城市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充分预测,才能对损失发生的概率和幅度实施干预。
近年来,城市安全作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进入公众视线。“国际上对风险评估和预案制定的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灾难医学专科分会主委刘中民教授介绍说,在国外的一些应急体系中,风险评估除了预判人数外,还细化到活动类型、人群的构成、年龄结构等具体内容,采用打分的方式研判风险等级。比如西方国家常见的宗教节日,聚集人数常常近百万,政府对此类活动的风险评估预案经常提前半年就开始做。根据风险等级,警察、消防、医疗等部门部署力量,届时现场该派驻多少警力、多少辆消防车和急救车,活动场所半径内是否有足够的医院等等,从而形成完整的预案制定计划。
与此同时,很多国家把风险预判做成常态机制。如在维也纳,为了提高地铁突发安全事件救治水平,由政府立法专门留出一条备用地下铁路,该线与所有其它地下铁路连通,专门留作地铁突发事件抢救专用,平时不作运行。
结合国内以及上海的情况,刘中民教授进一步针对建立风险评估后的应急预案提出了建议,其中包括探索急救免责制、成立城市安全委员会、建设“备灾医院”、预留应急救援通道、设置医疗保障点、打造空中救援网络、普及城市安全教育七个方面,“城市安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不仅仅是在立法、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配套的应急救援亟待跟上,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全民城市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公众的自我救治能力。
与会专家介绍说,根据美国宾州创伤中心的数据分析,同样的创伤伤员转往不同级别的首诊医院,由于专业化的创伤中心人力、物力、经验的充足,比无经验医院的抢救成功率高60%。目前在我国尚无立法意义上的创伤急救专科医院,虽然所有医院都可以收(创伤)病人,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医院都有创伤医生。由于缺乏专业化创伤救治,病人往往在首诊医院里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估和确切的治疗,部分伤员在等待外院会诊或者是二次转运的过程中,丧失了实施救治的时间窗,也增加了其他医院的收治难度。建设备灾医院,等于从机制与人才培养方面为城市安全救援建立了保障体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