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理解——她曾发誓再也不与家人见面,但警官从她的一个笑容里看懂了她的心结,与家人联手,警官们终于让她敞开了心扉。
在监狱,家属接见日无异于过节,所有的服刑人员都期盼着这一天。可邓飞却是例外,一提到接见,她就会泪流不止。
“我无颜面对家人的关爱,我对儿子从未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出狱后我也不希望见到家人。”邓飞曾这样表示。自入监以来,她确实从未主动写信回家,更别提接见了。
管教民警都明白,亲情是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支撑,一个服刑人员如果对亲情彻底丧失信心,将很难激发起她的改造欲望。正当他们的工作陷入进退维难之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让监区看到了突破口。
一天,邓飞收到家人的一封来信,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语,但她的脸上却第一次出现了久违的笑容。监区民警一致认为,这一丝笑容说明,邓飞内心深处其实对亲情还是很渴望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打开邓飞的心结,还是需要她家人的配合。
为此,纪红马上安排邓飞主管民警联系其家属,将邓飞目前的情况告知他们,并希望他们前来接见邓飞。
家属表示,邓飞以前就易走极端、且极度容易悲观,以前曾多次服药自杀都被救活,但他们却忽略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幸好监狱警官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建议,所以他们一定会配合警官开导邓飞。
接见当天,邓飞意外见到家人时,一直痛哭不止,虽然她嘴上还是坚持说,你们以后不要再来接见我了,但同时她也会言不由衷地说,她会好好听警官的话,争取早日回家。此后不久邓飞还主动申请拨打亲情电话回家。对于家人她不再有过多避忌,能够慢慢敞开自己的心扉。
有了这份亲情的温暖,邓飞慢慢变得开朗起来,经常会和警官主动交流,与监室同犯摩擦也明显减少,心情也逐步有所好转。
母爱是坚持——虽然打开了心结,但性格上的缺陷还是使邓飞“状况不断”,监狱民警不离不弃,用个性化改造方案终于使其步入改造正轨。
邓飞因为成长环境相对顺利,性格比较自我,心理抗压能力极差,一旦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情绪往往马上变得很悲观、容易想一些阴暗面的东西,且爱钻牛角尖、走极端。这种狂风骤雨般的性格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给其监区带来了极大的监管压力,但监狱民警始终对她不离不弃,且采取个别化矫治“战略”,为她度身定制了一系列改造“套餐”。
针对其文化程度不高,对学习有抵触的心理,纪红及时安排邓飞的主管民警为她安排“一帮一”方案,帮其顺利渡过各科测试;针对其容易胡思乱想的性格特点,民警们经常组织同犯和她一起开展各种学习讨论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针对她性格易悲观、不合群的特点,则尝试安排她每周参加监区组织的心理团训活动。遇到天气好时,他们就安排她在操场上开展团训活动,一方面使其在宽敞、温暖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敞开心扉,缓解其焦躁、阴暗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快融入集体中。
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团训后,邓飞开始主动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意向要逐步改变自己。在情绪上,她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连监室同犯都反映,她有时会不自觉地哼哼小调,自娱自乐,平时也不太与人争执,脸上的微笑也明显多了起来。
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为了随时掌握邓飞的心理和情绪波动状况,纪红几乎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邓飞的情况,有时在家休息也会不忘打电话至监区询问其情况。邓飞的主管民警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都要投入大量精力关注她的细微情绪变化,生怕因为一丝细小的失误就导致功亏一篑。
随着邓飞情绪的逐步稳定,她的改造也终于步入正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终于获得了减刑机会。在拿到法院宣判的减刑裁定书时,邓飞禁不住泪流满面,看着身旁微笑的警官,她说:“如果没有纪大(纪红监区长)的帮助,我绝不会有今天的提前回归。纪大就是一缕阳光,在这抹阳光的照耀下,我有信心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出监后,邓飞在给监狱长写来的感谢信中说道:“现在无论是在睡觉的床上,还是在行进的路上,我的耳旁总有她(纪红)和其他带教民警的嘱托和叮咛”。邓飞的家人也表示,民警们对邓飞的关爱不仅让阳光照进了她的心里,同时也解决了她家人的一块心病,所以他们特地送来刻有“业精于勤”四个大字的匾额,感谢以纪红为代表的团队对邓飞的成功改造。
结语:像邓飞这样在出监后给监狱写来的感谢信,女子监狱的监狱长经常会收到,这一封封来自大墙外的感谢信,带着感恩,带着温暖,见证了女子监狱母亲文化改造的优异成果。纪红,作为该监狱一监区监区长,是践行母亲文化改造方法的优秀代表,她带领她的团队在过去的几年中,在外籍犯、艾滋病犯、近期犯等分类改造教育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她个人为此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她的团队也在她的带领下逐步成长为守规范、负责任、善动脑筋的优秀团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