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溪”堂
文汇报前辈、高级记者郑重先生
8月大伏天,我们来到文汇报前辈、高级记者郑重的书房,它坐落在四平路一幢普通甚至略显老旧的高层楼里。郑先生笑吟吟地迎接我们,身形敏捷,二十多年来,我见到的郑重先生一直是这样,真没想到他已近八十岁了。
落座书房,品着清茶,眼前的书房朴素明亮,可书却只有极少数本躺在书柜里置于房间一角。一幅古韵文人画、一桢“百里溪”书法在白墙上熠熠生光。
要拍摄“文汇名家书房”,可是怎么不见您的藏书呢?我问。郑先生乡音无改,用一口安徽宿县话说,他的大部分藏书约一万多册早在2009年已经捐到家乡母校——现在的宿州二中。这才明白郑重先生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可是心一直没有离开。
幸好,在这间书房的隔壁小房间还保留了一间完整的书房,基本上是一些郑先生平时要用的书,大致分为古诗词类、美术类和写作需要的文史书,比如关于“文革”的书,还有朋友的赠书。有意思的是,这些书架的门上都贴了一些飘逸的书法作品,更添几分雅致。原来是郑先生自己的作品,真是一位可爱的老人。
【书房自述】
近七十年前表哥送给郑重的《史记》,他仍常常翻阅
“我的书房叫百里溪——来自家乡的一条小河,家乡人叫它小黄河。”郑重先生的这个堂号,他在“文革”中的患难之交、画家谢稚柳题写过,现在家里挂的这幅则是他的好友、画家刘旦宅题写的。
郑重书房还有一个名字:“大泽书屋”,是谢稚柳夫人陈佩秋题写的,这也与家乡有关,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就在宿县,因此郑重别号“大泽乡人”。如今,上海“百里溪”堂在宿州二中有了分号——“百里溪书屋”。百川东到海,海却没有忘记它的源头。
“读书,那是很陶醉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都是郑先生谈读书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话。1935年,他出生于安徽宿县一个农民世家,祖上没人念过书,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完大学的,在郑氏家族他是第一人。他十多岁得到的第一本书是《白香词谱》,还有一本表哥送他的线装书《史记》,这两本书让他如获至宝,反复读,并保存到今天。这也让他爱上古诗词,爱上“太史公曰”。
1956年他考入复旦新闻系,上学路费是他父亲卖了一垛高粱秸秆才凑齐的。大学时代他读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大量名著,还有诸多中国古典作品。
1961年他分配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1962年10月,要求回到新闻岗位的他被分配到《文汇报》,从此开始了他精彩传奇的记者生涯。几十年来,像演员把舞台当作生命一样,他痴情地迷恋着采访第一线,以心灵拥抱作品的主人公,写出了一大批有风格、有风骨的佳作力作,结交了许许多多各界好友,也把好读书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他自豪地说,文汇报资料室里的借书卡上,大部分有他的签名。
他说他读书不挑,什么都读。中国的《史记》、《世说新语》,外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他反复读的书。他不仅爱读文史哲,也根据工作需要读书,比如很多自然科学的书,还有考古、原子弹等方面的书。比如要采访杨振宁就读“基本粒子”的书,还向他的朋友谷超豪等请教,以至于后来在庐山遇见杨振宁时,杨竟然问他是否是学物理的,足以让他自豪。
记者生涯四十年,他开创了诸多第一。跑卫生领域时,他报道了我国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第一例打开肝脏禁区手术、第一例心脏瓣膜手术。作为我国第一批闯进国防尖端科学领域的记者,他走大漠深入神秘戈壁一线,采访过两弹一星几乎所有的元勋……他的朋友圈名家云集,俞平伯、顾颉刚、冯友兰、王淦昌、周培源、谢稚柳、唐云、刘旦宅……谈起他到北京访俞平伯先生,老先生冬天也不穿袜子,一直在床上的,也不多话,两人相见就这么静静相对坐着,他也觉得是享受。这真让人感动。1979年,他的批评报道《原子核在“内耗”》震撼了全社会,使“内耗”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常用词。
除了多本结集出版的新闻作品,他还著有“画家三传”(《谢稚柳传》《唐云传》《林风眠传》),《海上收藏世家》、“中国文博名家画传”等著作。
如今,他还时常想着能再去第一线采访,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写书读书,读古人诗词集,读美术史……
【书房献宝一、二】
在“百里溪”堂的一个案几上,一上一下搁着两件宝贝。上为文汇报发的温度计,是文汇报创刊三十五周年的纪念物,主人珍藏了四十多年,印证了他的文汇情结。
下为红木匣中一方汉《诗经》残段,清晰可见“既见君子”字样,特别古雅。他说这是多年前,他去采访上海第一大收藏家龚心钊的女儿时,龚心钊女儿执意送给他的,他不好意思,于是出了100元。
【书房献宝三】
张大千《柳下高士》图,“文革”中购自上海胶州路地摊
这张难得一见的张大千之画是郑重先生“文革”中在上海胶州路地摊买的,3000元,当时他月工资是60元——这幅画是他工资的50倍!最后,还是问文汇报一位同事借了1500元,才如愿买下的。
毕竟要出一笔“巨款”,在买下之前,他谨慎地先拍了照,请他朋友谢稚柳先生鉴定,确认是真迹无误后,才买下。后又请谢先生在画上题款。
这幅画并无名字,根据画意他命名为“柳下高士图”,充满恬淡悠远的情调。
郑先生说,记得当时胶州路地摊上同时还有一幅石涛的画,摊主索价8000元,可惜他买不起。后来他转告唐云,让唐先生买,唐云回:没有钱。最后没有买成。
【作家读书】
郑重先生手捧六十多年前表哥送他的线装书《史记》,大声读了一段他最爱的“汲郑列传第六十•太史公曰”。他说这段文字虽短,现在读来仍觉很有意思
这本古老的《史记》他现在到哪还带着,因为书很轻,而且司马迁就是记者的好榜样,读“太史公曰”可以获得无尽的力量。
采访快结束时,郑重先生将他的近作《百里溪札丛》和稿费一并捐给“文汇名家书房”,并题写了“读书快乐,快乐地读书”。道别时,他欢喜地说:“真好!你们把我的书房留下来了!”
文/文汇报记者 顾军
视频拍摄/张挺 陈丽菁 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