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除了谐音取意吉祥外,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子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在中国古诗里,猴的形象也经常出现,最为流传的应该是诗仙那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啼,已经成为古诗的一种意象,颇为有趣的是,猴子活泼,但猿啼浸染了浓浓的乡思和凋零孤独之感。古诗里的猿啼,带来了一丝古意,合着水墨渐远的意境,掠过一点怅惘。涉及猴的赋、笔记小说、长篇小说也为数不少,除了家喻户晓的明朝小说巨著《西游记》,三国东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西晋著名诗人傅玄的赋《猿猴赋》、东晋史学家 干宝 的《 搜神记 》、张华的笔记体小说《博物志》,南朝宋小说名家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等都有过关于猴的描写和故事。
运动
五禽戏,三国时名医华佗首创“五禽戏”,第四个“戏”就是“猴”,人仿照猴的动作锻炼,择一牢固横竿(如单杠,门框,树叉等),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肢悬空,作引体向上7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县,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五禽戏之猴戏主要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功能。
猴拳,汉族 拳术 中 象形拳 的一种。因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据记载,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猴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基本要领却是共同的,近代猴拳多以 套路 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有的套路还编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做到神似,表现猴子的精神。
猴戏,古老的汉族表演艺术之一。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深受欢迎。先期演猴戏具有独特风格,在脸谱、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