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图:转角遇到书。
右图:读者在挑书。均本报驻鄂记者钱忠军通讯员胡敏摄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通讯员 胡敏
橘黄色的灯,咖啡色丝绒沙发,高大的书架,宽大的桌子,一扇木质小窗,窗外下着雨,屋内有书香;捧着一杯热茶,听雨声淅淅沥沥,安安静静看书——华中师大大四学生胡梦蝶在武汉文泽尔私人书店里找到了曾经存在于想象中的阅读空间。
新春长假期间,胡梦蝶专程从武昌慕名而来,前两次来时她没找到位置。
文泽尔私人书店的全称是“文泽尔书友会私人藏书馆”,负责打理书店的是文泽尔的父亲燕森林,他把一杯热水递到胡梦蝶手上。
书店主人文泽尔作为公派交换生在德国待了10年,其间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博士毕业前夕,文泽尔放弃学位和科研生涯,选择阅读、翻译、写作、画画等一体的自由撰稿人职业。
读者:一个纯粹读书的地方
江汉路上海邨22号2楼是文泽尔私人书店总店,百年英式老建筑,据说是祖产,室内外均保持原貌。黄兴路有分店。馆藏5万多册,近7000册德英法日文原版、珍版书籍,主要来自文泽尔及其外公数十年的收藏,馆内有很多大型书店、网店、公共图书馆找不到的书。
记者从地铁出来,沿着喧闹的江汉路步行街走了1分钟,看到“上海邨”牌楼,进去两个右拐,穿过略显破旧的石库门弄堂,走上狭窄的楼梯来到2楼。这里就是文泽尔藏书馆的“隐身”之处,所有的喧闹都挡在了外面。
推开门,入口处是一个小小的读书角,一张长方形咖啡色丝绒沙发引得人想要躺在那里度过悠闲时光,两张小沙发椅的背后,是“馆长推荐”书架。记者奉上一本书,燕森林道谢后将其放进赠书专柜,递上一热水:“不着急,慢慢看。”
书馆布局精致小巧,三间分割有趣的阅览间,一个很大的开放式露台。第二间房里有一个别致的旋转阶梯书柜。最里间两面靠墙书架,摆满了大部头全集。书籍按照出版社、种类,以类别首字母做区分,记者还看到半书柜的侦探小说——文泽尔本人就是侦探小说的作者。
学钢琴的胡梦蝶对此赞不绝口:一个纯粹读书的地方,丰富的国外原版图书与氛围让人有质感,放松心情安安静静看书找到了满足感,有文艺范儿。
文泽尔私人书馆2011年11月11日开业,“书本位,会员制,无贩售”——年费900元,学生优惠。会员可开书单,书馆择时购入。非会员参观要预约,捐本书则可获赠饮。除了下雨天,24小时开放。店主:阅读需要纯粹的环境
文泽尔采用线上互动等方式推介好书,交得一批读者朋友,吸引240多名会员。其中,收入中高、空闲时间较多的爱书人占七成,其余则为在校大学生。
书馆同时可容纳几十人阅读,然而记者造访当天,整个下午,就胡梦蝶与记者两人。一直帮助文泽尔打理的燕森林告诉记者,现在会员只有30多人,他将此归结于阅读方式的改变。
目前文泽尔正受托闭门重译一本国外名著,他在给记者的邮件中坦陈书馆现在确实有会员数减少的问题,仅以会费来维持基本开支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但由于自己对书馆运营进行贴补,目前运作尚算正常。他介绍,今年将在汉阳开第三家书馆,三家书馆将陆续与企业合作,以此贴补开销。
作为运营者,文泽尔坚守一条绝对信念:阅读。他笃信,阅读是一项终身孤独的事业,需要一个纯粹的环境。
在他看来,私人藏书馆存在的意义,是能够把心中的阅读之魂还没有死掉的、零散在四面八方的人们聚拢过来,好比一群萤火虫集结一处的光亮,在自身愉悦同时,还能唤醒更多光亮。
文泽尔对会员的定位:可能是一个很喜欢阅读,但是不执着于藏书的人;不喜欢书吧等嘈杂环境;而公共图书馆,书更新得较慢,也不大适合他们,“那我们这里就刚好可以填补他们的需要”。
“即使倒闭关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还有一堆藏书,可以宅在家里读完下半辈子。”文泽尔说,自己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往书馆里不断塞书,毕竟自己的收入足够支撑平日开销,开书馆就是为了实现梦想。
随着书馆内容量不断扩大,他坚信从里面找到满足感的人会越来越多。
(本报武汉2月1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