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怎能姑妄听信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全国各地从网络曝出的正能量也层出不穷。为救人用身体压住“炸弹”的湖北“扑爆哥”、用救命钱优先偿还助学贷款的恪守诚信大学生罗金龙、献出全身10倍血液的“公益达人”覃国际……
网络已经成为畅通民意、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从在线与网友“会面拍砖”,到网上征集“民间智慧”;从各政府单位开通微信微博“政务平台”到“两会”代表和委员网上“晒议案提案”……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舆情被人为炒作、扭转的概率明显加大,衍生出来的网络谣言、谩骂攻击,对媒体公信力以及网络健康舆论环境的破坏极大,对社会共识的损害尤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假、淫秽色情信息向“微领域”蔓延,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现象增多。去年以来,全国各种不雅视频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和强烈谴责。
“传言还是传言,关键在于传播手段发生了质的突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说,网络、手机等便捷通信手段,使传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因而也来得更加迅猛,从而成为社会生活中一只“看不见的手”。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介绍,第一,发言主体“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难以获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第二,话题切中公众“痛点”,与公众利益相关度越高,就越能引起注意和讨论。第三,部分媒体“姑妄听之,姑妄信之”的态度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向非理性化的方向滑坡,扩大事态后果。
面对危机善引导聚共识
“上海女”这出反转剧折射出我国网络管理存在的诸多难题以及一些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专家指出,互联网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凝聚共识,影响社会。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颜三忠认为,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内容的发布,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轻则侵犯个体权利,重则造成恐慌,我国刑法、“两高”有关司法解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都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了相关规定。
为了整治网络谣言,公安部在2015年6月推出了网警常态化公开巡查机制,各地网警24小时网上巡查发现和受理网民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警示网上不良行为。
江西省公安厅相关人员指出,对于那些已经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但并未产生明确危害行为、没有明确危害对象的网帖内容,仍存在概念不清、界定不明、处置不当的情况。
专家指出,危机来临时,百姓最希望尽快听到权威、专业的声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应与时俱进地应对“传言危机”,积极回应,澄清引导,不能失语,不能让传言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