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结束后,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走出人民大会堂。本报特派记者赵立荣摄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昨日晚间乘东航班机返回上海。满载重托和期望,11天会期内,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们争分夺秒,积极提议发声,深度“头脑风暴”,对国家、地方大事和民众切身利益相关之事,热烈探讨、积极协商、建言献策。据不完全统计,会议期间,79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305件,17名委员提交大会发言51篇。
经历了体力心力的考验,很多委员下飞机后看起来有些疲惫,但返途中,他们仍抓紧短暂的相聚时间热烈讨论,还在念叨着这次宝贵的参政议政机会,反复思索回味,而从他们坚定的步履和坚毅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深入基层创作有“根”有“魂”好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直呼“压力很大”。他一直在思考,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文化界能做些什么?“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时刻,在社会经济建设捷报频传之时,文化可以为社会和人民提供些什么,是值得文化界思考的现实问题。”参加会议时,施大畏就在反思文化界发展的“短板”———有些文艺作品过度娱乐化,样式虽多但“虚假繁荣”、没有内涵……他说,这些业内“痛点”也是新的“起点”,“接下来,作家和艺术家要迈过这些发展的‘坎儿,,自我提升,在脚踏实地的创作中塑造和体现‘工匠精神,,深入基层和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根,有‘魂,的好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参加会议后感觉“责任沉甸甸的”。她直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艺界若不提升自己,恐怕会“拖后腿”,疏离于人民,落后于时代。接下来,她将与同行一道深入基层一线,到群众中去,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创作出入心的好作品。
持续关注改善沪上“儿科就医难”问题
沪上“儿科就医难”前段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民生急难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室主任王红阳长期坚守医疗、医教一线,最熟知也最关注医改、医疗和医药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她的提案重点关注完善儿科医疗体系建设,深刻剖析儿科发展的“短板”及其成因,她的观察和思考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其实,很多地方的社区医疗体系发展势头不错,对儿科等科室是一种‘补缺,。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培养儿科人才、提高医生护士待遇、稳定这支专业队伍等措施,改善‘儿科医生荒,的窘境。这一问题将是我今后持续关注的重点。”
去年一年,仅中山医院心内科一个科室的心血管就诊患者就达50余万人次,肥胖、亚健康和缺乏锻炼等原因造成的慢性病,让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很痛心。他表示,今后还将继续聚焦慢性病的防控,“通过调研、分析,呼吁全社会关注健康问题,更要争取政策层面的防控投入,创新医疗器械,为健康把好关,建设‘健康中国,。”
呼吁国家增加投入建一流义务教育体系
提交4件提案,且都已立案,这让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很开心也很欣慰。去年,年近七旬的葛剑雄辗转广西玉林和广东湛江等地,调研义务教育发展状况,惊叹于当地的落后,他不断呼吁国家增加教育投入,建设世界一流义务教育体系,夯实教育和人才的“地基”,并将其视为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谈起义务教育的未来,他信心满满,“世界一流肯定可以实现。我们不缺硬件条件,不缺基础教育师资,不缺生源,更不缺决心。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真正实现均衡发展。”
一直关注音乐教育事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也激动地表示:“这次两会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未来教育投入不会少。”许舒亚今年重点关注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的国际交流,“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教育、艺术和人才培养的利好政策,这让我们信心倍增,越来越有干劲儿。”
全国政协委员、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唐宁说:“我每年只提交一件提案,就盯着它的进展。不立案就等于没提。”今年,她的关于宁夏、青海和湘西、鄂西、豫西等大三线地区及各省区市腹地的小三线地区企业遗址改造利用的提案,已由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立案,对此,她表示很满意,“以前,很多上海人支援三线建设,其中有人后来下了岗经济很困难,要是这些企业旧址得到开发利用,就可以繁荣当地经济,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很多人的生活和境遇。”
履职归来,迈上新征程。更多未来的工作正在酝酿……
文汇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