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陈桂兰)这是一座座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存至今的优秀历史建筑,它是海派文化的印记。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主办的《符号上海——当艺术遇见邬达克》展览将于8月3日至10月16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这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自2012年起连续第五年举办的城市历史风貌主题展览。
在今天的预展现场,记者发现整个展览以设计建造了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等几十幢优秀历史建筑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为切入点,通过“是城市塑造了我们、是我们改造着城市、城市因我们而生动”三个既独立又互相依存的版块,以近20种艺术展示形式、近30个展项、近百位参展人作品,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中汇聚成一个彰显上海城市人文精神的,具有专业性、新颖性和思想性的城市主题展览。
本次展览是上海近年来第一次用艺术展的方式诠释邬达克建筑;第一次将邬达克现象与城市人文精神相结合,剖析了上海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城市生活乃至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第一次以“众筹”的方式汇集起11位艺术家、7位导师、4支校园团队、2个群众性活动成果(新民摄友邬达克建筑摄影赛、漫行邬达克建筑定向赛)、近百位参展人作品;第一次用“纪实片、纪录片、口述史、微电影、新媒体影像”等不同种类的影片制作手法,多角度诠释一个特定主题的城市历史风貌建筑。
从口述历史建筑到城市更新观念蜕变
展览现场,展示了正在进行中的邬达克作品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口述历史案例。这 是上海湖南街道围绕“一幢建筑、一个家族、一位名人”(一条弄堂、一条马路、一所单位)等六个“一”展开的“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作为衡复风貌保护区地标性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气息,对久居武康大楼的人群代表进行集中访谈,也是为了抢救这份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寻求精神联结的共同点,打造社区归属感。在一年间,作家陈丹燕、老报人陈保平带领口述史团队对武康大楼进行资料收集、对十多位居民进行访谈,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目前初步完成了武康大楼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总结。
又如“城市更新之眼”案例,是以6幢邬达克优秀历史建筑在同一天两个时段中发生的真实情景为素材,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定格了邬达克建筑在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时光片段”,告诉人们城市是在不断地更新中发展的,在经过了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后的今天,上海城市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以城市物质环境为对象的"新陈代谢"式的“城市再生”,到当下以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为对象的“有机更新”式的“生活品质提升”。这是从关注硬件建设转变为关注城市活力的观念蜕变,从关注发展转变为关注幸福的理念提升。
不同建筑风格的大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告诉记者,上海的优秀近代建筑是由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以及众多的外国建筑师共同创造的。邬达克是上海新建筑的一位先锋,他的作品包含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装饰艺术派以及现代建筑风格,仿佛建筑风格的大全,既有当时欧美建筑的影子,也有建筑师个人的创造,邬达克留下的大量建筑作品,创造了上海建筑的摩登风格,书写了上海近代建筑史辉煌的篇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华霞虹称,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曾是中外建筑师云集之地,正因为如此,才有上海今天富有魅力的诸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大批优秀建筑遗产。无论从工程数量、质量、影响力、创新力等各方面来看,邬达克都并非一枝独秀,然而,其传奇的人生和优秀的作品的确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一个代表性个案。国际饭店成为“远东第一高楼”,不仅是建筑师的骄傲,也是上海的骄傲和中国的骄傲。
作家、城市文化评论人王唯铭表示,再好的时代、再优越的社会氛围都无法替代一个杰出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他无可比拟的价值。邬达克建筑穿越了时空端立于今,不仅成为上海最温情的历史记忆,也成为海派文化鲜活的标本。
鼓励观众参与活动
本次展览主办方还展开了系列参与活动,其一,《“符号上海”系列之——邬达克建筑LOGO设计竞赛》作为展览策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从传承城市文脉的角度出发,通过“寻找”与“重塑”的方式,引导参与者一起探寻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邬达克”建筑的独特魅力,设计出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艺术创意、易识别、易传播的LOGO符号,以激发公众对城市文化传承的关注,帮助海内外游客及本地市民更深层次地了解上海、认知上海。
其二,现场还开展了观众眼中的“上海符号”活动,邀请市民与展览互动,让观众把感想写在墙上或通过微信上传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符号”有哪些?又有哪些是值得上海去传承和发扬的?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杭燕对记者说,我们期待的是世人眼中留下的“文化烙印”还有那些?游子心中种下的“乡愁印记”在哪里等。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总工程师翁文斌说,我们只是希望更多的观众加入到寻找“上海城市文化符号”的行列中来,共同去感受一个有文化、有故事、有性格、有情感、有梦想、有激情的活力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