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撤回消息只能是2分钟
移动互联网时代促使人人处于一个信息异步处理的时代,大部分人都会过一段时间才会去处理消息,相比之下,两分钟的时间看上去有点太短了,常常遭遇到想撤回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超过有效期的窘境。
那么,我们需要设定撤回期限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在双方对话中,如果不设定撤回时间,就会产生两个危害:
A.信息发送后,若不设定撤回时间,对于一些已经发送出去很长时间的信息,则很可能接收方已经看到,发送方再撤回就会使双方关系更尴尬,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B.信息发送后,若撤回时间无限制,则发送方可以撤回任意一条历史消息,这将导致对话上下文不完整,影响用户体验。
那么撤回时间为何是2分钟?不能更多或更少吗?
对此,微信产品团队进行大数据分析后认为,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2分钟是从接收到阅读一条信息的平均时长。而撤回时间在2分钟内,会最大程度保持上下文完整,给人一种稳重的用户体验。
若短于2分钟,则发布信息者本身可能都来不及意识到信息失误,就已经错过撤回的机会了;
若长于2分钟,则信息被接受者阅读的概率大大提升,发送者也就没有再撤回的必要了。此外,撤回长时间以前发送的信息也会破坏上下文连贯性,严重影响对话体验和效果。
相比设定时间限制,为何不在撤回功能中提示对方已阅呢?
尽管2分钟是从接收到阅读信息的平均时长,但我们都无法获知,接收方到底会在哪一刻阅读到发出的信息,这就会导致撤回功能有时候并不能那么及时,从而陷入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疑问。
那么,为何微信不在撤回功能中提示对方已读的提示呢?这样信息发送者就可视情况来选择是否撤回了。
如果存在阅读提示的功能,那么接收者就会知道发送者已经知道他看到了对方想要撤回的信息,这种场景会让双方更加尴尬。
更多的时候,接收者并不想让发送者获知其是否已经阅读了信息,比如常见的员工老板群中,老板发送消息后,若能发现员工已阅读该信息却不回复(比如在约会等),那么日久天长,老板难免会对员工产生不满情绪。
但如果不提示已读未读,老板就不知道员工是否在线,员工也就不用时刻盯着手机了。
这些设置背后的产品理念是,微信不希望给信息的接收者带来压力。相比于发送者和接收者,微信更重视接收者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