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范本,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
基于此,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将“海洋教育”的实施通过列入教学计划予以“课程化”,将“海洋文化”的内涵通过海洋课程的设计予以“校本化”,将“海洋人生”的引导通过课程活动予以“具体化”,使学校特色建设更为清晰,育人特点更为突出,整体效应更为显著。
在学校,“海洋教育”的课程化,有着一整套方略和精心部署。这里既有“海洋教育”场馆设施的“背景辅佐”,也有海洋校本课程的“重点推进”,更有海洋文化活动的“匹配支撑”,呈现出“海洋课程”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以“海洋教育”为特征的特色高中风貌,为“海洋教育”的深化、“海洋文化”的物化、“海洋人生”的“入化”提供了思路,并作出了示范。
如今,“海洋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是学校成为上海海洋大学附中后的特色创建内涵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四点:一是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营造海洋科普教育氛围;二是开发海洋科普教育校本课程,丰富海洋科普教育内涵;三是开展小型课题研究,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四是探索海洋文化研究,倡导正确价值取向。项目的推进,使学校海洋文化教育浓厚氛围得到较好营造,海洋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得到较好建设,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星星闪闪
培育‘三海’意识’彰显历史特色
大团高级中学的“海洋教育”,除了开设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培育学生海洋意识外,还大力倡导在基础型课程中渗透,结合海洋文化特色发展,各学科寻找与海洋文化要素有关的单元或内容,进行海洋文化意识的渗透培育。为此,学校历史组完成了 《历史学科海洋文化渗透教学序列》,找到了高中历史教材中可以渗透海洋意识的相关内容。
这是一节历史课。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六课“甲午战争与 《马关条约》”,战争过程中有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以往教学都是一句带过。为了落实渗透海洋意识教育,执教老师重新处理战争过程———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详细讲述,其它略讲。
讲历史,是为了回顾过去;讲战事,是为了印证道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老师认为具有人文内涵的海洋意识应该包含“三海”意识,即海洋忧患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国防意识。
所谓海洋忧患意识 (简称“海患意识”),是指对海洋权益可能受到威胁的警觉。由于海洋忧患意识较弱,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我国海洋权益不断受到威胁与损害。所谓海洋权益意识(简称“海权意识”),一是指对历史上所形成的海洋权益的认同。如我国自元朝起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而二战中的《开罗宣言》 和 《波茨坦公告》 等从国际法的角度表明了台湾包括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二是指对依据国际国内海洋法所拥有的海洋权益的认同。如根据 《联合国海洋公约法》,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在其它海域也拥有相应的权益。所谓海洋国防意识 (简称“海防意识”),是指对海防、海军维护国家权益特别是海洋权益的认识。
这样,“三海”意识可以构成中学历史学科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海洋意识,也能有效践行 《两纲》 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并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内涵。
老师说:“通过战争过程和结果的讲解,我们可以培育学生的海患意识和海权意识;通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海防意识。这样开展海洋意识教育,不仅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而且落到教学实处。”
像这样学科渗透“海洋教育”的课,在大团高级中学已成为常态。
三圈结构:“海洋课程”的丰满
学校被命名为海大附中以来,持续致力于海洋文化特色的建设,注重依托高校资源,提升教育理念,培育学校文化,推进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力争办出特色和创出品牌。
校本特色课程体系清晰
学校“海洋教育”校本特色课程体系,表现为“三圈”结构:以“海洋教育”特色,形成学校特色课程顶层设计大平台,分为三个同心圈:
一是外圈:基础型课程中作学科渗透,以激活、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二是中间圈:拓展型课程中按海洋资源、海洋事业、极地考察等内容,形成年级序列,属限定性选修课程。三是内圈:研究型课程,以学生小课题研究为核心,由专家、教师课余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由学生自主选修。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学科教师按照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国家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寻找与海洋文化要素有关的单元或章节,研制出与本学科内容要求相匹配的“学科海洋文化渗透教学序列”。在实践基础上,收录了十八个教案,已经汇编成册,形成《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教育教案集》。
在校本拓展型特色课程的建设方面,学校根据规划的目标,提出了建设“海洋百问”特色课程系列,并被列为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项目。按照设计方案,系列课程中有全校学生限定选修的海洋文化概述内容,另有其他若干话题模块,供学生选修其中一门,即对学生有“1十1”的修习。学校所确定开发的十二个话题型的短期课程,基本覆盖所有学科。现已经完成了一门全校学生限定学习的 《生命摇篮———海洋文化概述》课程,出版了教材,另完成供学生任意选择的5门特色课程专题教材。
构建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课程总谱
采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全部都是课程”的界定,学校在原有“三圈”和“金字塔”双重课程结构的探索实践基础上,突出“海”的元素,构建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学校特色课程总图谱,分为四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海基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基础型课程,由七大学习领域构成,包含各学科,以各科双基落实与“海洋文化”渗透相结合,夯实基础;第二层次是“海流课程”,主要是指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包括“海洋百问系列”校本课程、学生问题化的小课题课程等,充满动态和生命的特质;第三层次是“海气课程”,主要是指校园文化课程,即
如“三风”、“三节”等活动,都有“海”的熏陶,能显示课程的特色;第四层次是“海云课程”,主要是指有待开发的海洋文化特色网络课程,作为向外辐射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全天候自主选习的便利。
四个层面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海洋文化创新实验室和相关社会资源,对基础型课程各学科与海洋文化相关内容教学以及其他课程的实施,借助上述多元资源平台的支撑,优化各层次的特色课程效益,并使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和合作探究,实现海洋综合素养的提升。
场馆匹配:“海洋课程”的深化
为了有效实施“海洋课程”,学校围绕主题作了集中建设。
海洋科普特色创新实验室
目前坐落校内的海洋科普创新实验室,包括:⑴海洋科普展示厅,展示面积150平方米,主要展示海洋概况、海洋资源、海洋事业、防灾减灾、海洋维权和极地考察等方面的内容;⑵海洋科普馆,展示面积300平方米,有图文展示区、景观演示窗、地球仪、标本展示柜、互动区、投影区、动感T台、实验操作区等八个展区;⑶海洋科学实验区,面积100平方米,为三大功能实验区域:研究麻痹性贝毒、藻类培养、潮间带生物的生态实验室;研究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及营养盐的化学海洋实验室;研究气象、水文类的物理海洋实验室。
为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创新与实践功能而进行布局优化,既要有能够引导问题生成与解决的情景创设,同时也要对科普展示、互动体验、实验探索等有清晰的功能区分。学校考虑建立功能不同的“三馆一廊”格局:一是“海之文展示馆”,将主要起海洋文化知识普及展示作用的标本、图像、版面等集中于原“海洋科普展示厅”,作为实验室的第一部分;二是“海之理探究馆”,将原“海洋科普馆”的主要功能进行调整,使馆内的展物、设备、设施增加实践和互动性,支持“海洋百问系列”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三是“海之问求索馆”,即需新开发的具有海洋文化探索功能的单独实验室,以放置海洋科技实验设施设备为主,体现现代化要求,尤其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四是“海之波文化廊”,主要能发挥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成果展示功能,在目前“海洋文化展示廊”基础上,增加其他的海洋文化景观。
此外,学校还在校园内建设了“海洋文化长廊”,有相关海洋新知识的宣传,以及学生海洋文化课程学习探究成果的展示等。这些硬件建设得到市教委和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三类配套课程开发
围绕展现海洋科普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在配套课程的开发方面,已成为市教委相关课题的子课题之一,经过几年探索,形成了“三大类支柱课程”:其一是以校本《海洋科普展示馆教育活动指南》 为基础的“海洋科普活动课程”;其二是以 《海洋专题系列百问特色课程》为基础的“跨科拓展特色课程”;其三是以学生社团 《海洋科技探究性小课题课程》 为基础的“开放创新实验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为有效利用创新实验室资源打造了坚实的软件基础。
学校海洋文化创新实验室是上海市教委认定的首批高中创新实验室之一。
做实“三节”:“海洋课程”的延伸
学校将海洋教育活动“课程化”,在多年开展的海洋文化校园系列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常规机制。
“大团之春”海洋美育节
开展三档品牌特色活动:诗海冲浪———“海之韵”中英文诗歌朗诵会;艺海揽胜———“海之情”师生艺术展演会;星海奇葩———“海之魅”大团高中才艺“达人秀”等。
“大团之秋”海洋科技节
以“走近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为主题,展示学校已有传统海洋科普活动,如:天海畅想———学生“强海梦”教育;书海遨游———海洋文化读书节活动;学海明珠———大团学子成就光荣榜 (卓越奖成功奖系列;成才奖成器奖系列) 等。
“大团之冬”海洋体育节
将常规“运动会”从特色打造和内容拓展方面进行再创新,建立定期开展的“海洋特色体育节”活动机制。借鉴美育节和科技节方式,将设计诸如“奔海奋进”———比比谁更快 (指径赛类体育项目);“球海协力”———以球会友海纳奖 (球类集体项目);“跨海争雄”———更高更远 (田赛类体育项目) 等活动。
“海洋教育讲坛”
“海洋教育讲坛”,是创新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教育论坛已开设30多期专题讲座,邀请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党委书记、中国海监东海总队政委周振华为学生作《海洋维权形势及中国钓鱼岛维权》 讲座,还邀请其他海洋局专家和上海海洋大学等多位学者为师生作精彩讲座。
“海洋教育活动系列”
学海导航———学生学法指导;诗海冲浪———“海之魅”中英文诗歌朗诵会;天海畅想———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书海遨游———全校读书节活动;艺海揽胜———学校艺术节活动;星海奇葩、学海明珠———各学科系列竞赛活动;学海明珠———团中学子光荣榜 (卓越奖成功奖系列;成才奖成器奖系列)等。
定期组织开展“海洋文化之旅”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每年举行学校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学校相继承办了“上海市学生科技夏令营结营式”、上海海洋科普知识竞赛等;积极参加了“全国海洋宣传日”、“科技宣传周”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大活动;接待了美国、新加坡、芬兰等中学交流访问团。
心声录
英语教学融入“海洋教育”
语言学习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起着传递文化、塑造人格、培育精神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充分发挥英语的读、写功能,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在读写过程中收集各种海洋文化信息,认识海洋文化,使学生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奥秘的热情和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
此外,通过海洋知识对英语学科的渗透,不但使学生增强了海洋意识,丰富海洋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英语教学融入“海洋教育”,形成特色课程,为创有海洋气息的学校特色品牌服务。(王昱大)
多项联动:“海洋课程”的辐射
学校建立海洋文化实践基地,实现“三类课堂”联动。
“海洋教育”基地建设
通过参与上海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建设,组织“海洋文化之旅”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本校常规课堂、创新实验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教学活动聚焦海洋文化教育实现有机联动;其中社会大课堂建立实践基地,如充分利用上海中国海洋科技馆、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中国极地科普馆,以及海大设立的枸杞岛野外实训基地、象山实训基地等,作为支持学生进行海洋文化教育体验场所,深度开发其适应中学生探究的教育资源,提高海洋文化特色高中的专业品质。
海洋课题研究广泛
近年来学校相继开展20多项学生课题研究,其中 《南汇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 和 《南汇滨海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 分获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 获浦东新区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黄浦江港口水质检测分析》 和 《泥螺和海湾扇贝不同组织麻痹性贝毒的检测与研究》 等获“上海海洋大学杯”上海市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一等奖。2016年,学校依托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青少年海洋科学研究院的资源,增加了 《各种鱼类的透明及骨骼染色》、《鱼类身体各区域鳞片形态差异形成的原因探究》 等6个小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