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我家终于签约了,外界有各种谣言,亲戚朋友纷纷打电话来询问,今天上午还有3位陌生人上门来打听。有的人传,我家拿到了6000万元,有的说,我家拿到了4000万元、3000万元。”
“我解释几句,又有人反过来说——看吧,他家摒了十来年,最后一分钱也没多拿,你说傻不傻……”
老张十分健谈,一见记者就倒起了苦水,“说实话,到最后,我们确实没有多拿到房子和钱”。
2011年曾签动迁协议,最终拿到4套房
其实,这栋三层楼的宅基地持证人,并不是老张,而是他的岳父——87岁的徐老伯。这栋房子里,共住了7口人,老丈人徐老伯、张新国夫妇、老张儿子一家三口和老张已经成家的女儿,四代同堂。
老张回忆说,第一次收到通知说房子要被拆迁,是在2003年9月,那时可以分到宅基地建小洋房。过去14年,他家不同意动迁,主要是因为自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份宅基地证明未获得认可,无法按照两个宅基地获得动迁补偿。到了2011年3月,自己也曾签了一份协议同意动迁,但后来又因为家里人口太多、内部利益无法摆平而不了了之。
蔡斌 摄
今年8月21日,老张家终于签约同意动迁,所获得的补偿也并没有超出九亭地区动迁安置政策范畴。最终,他家拿到了大中小三套动迁房,以及按照多子女政策享有的一套给老张已婚女儿的安置房,总共4套房子。而老张最初的诉求——“动迁按两个宅基地算,安置6套房子”,并未获得政府部门支持。
“不签协议没关系、关键是你们保重好身体”
既然已经当了14年的“钉子户”,最初的利益诉求最终也并未获得支持,那老张一家如今为何突然同意动迁了呢?
“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早在今年初,我们就发现,老张一家人在言谈之中出现了松动,他们主动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希望要么货币安置、要么就近安置……这就说明,动迁有戏了。”为此,街道的班子成员几次三番上门走访,与老张一家面对面沟通,研究解决方案。
蔡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