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倒在了马拉松终点线前。两天前,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酷暑中开跑,大一学生小冯永远倒在了第16公里处。这一噩耗距离苏州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一人猝死的悲剧,相隔还不到两个月。
这两年,一边是国内马拉松赛井喷式增长,一边则是倒在赛道上的生命不断做加法。批评者们诘问:马拉松,我们玩得急功近利了吗?带着命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作为分管马拉松赛的专职官员,王大卫不急着正面回答,而是先给出他所见所闻里,国人对于中国办马拉松的认知误区。或许,答案就在此中。
猝死仍是未能掌控的悲剧
苏州与昆明接连发生悲剧,探寻原因的同时有人把矛头直指马拉松。眼见马拉松赛被曲解为猝死高危所在,王大卫直言:“对生命的逝去人人痛心,但若把猝死原因归咎于马拉松,并不科学。事实上,运动猝死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都难解的课题。”
在他摆出的一组事实中,跑马猝死的案例男女老少皆有,长短距离皆有,跑马次数多寡者皆有,甚至专业与业余跑者也在悲剧面前“人人平等”。北京奥运会前夕,就有美国选手倒在了国内选拔赛上。而一旦跳出马拉松,放眼更广阔的运动场,“游泳猝死、踢足球猝死都曾见诸报端,而我身边就有人打着篮球便发生意外。”作为管理者,王大卫也坦言,“运动猝死仍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悲剧。”
猝死防不胜防,那么中国马拉松赛何去何从?“人生无常。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从此将马拉松归为危险品,赛事方更不能无所作为,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做好事先预防、事发后保障。”王大卫说,赛事方能做的唯有不断完善自我。所幸的是,至少在他经历过的国内路跑赛事中,安保与医疗保障都是重中之重。
需求才是马拉松热的推手
有组数据广为流传:2010年时,国内马拉松赛仅12场;2011年22场;2013年33场;今年至少46场,参与人数预计突破50万人次。中国马拉松家族里,不单有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也有厦门、扬州、大连等旅游名城,就连许多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也争先恐后地扯起马拉松大旗。于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质疑声时有出现。
中国有必要举办那么多马拉松赛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中国的赛事数量与庞大的跑步人口相比,不仅不算多,而且还不够。”王大卫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作比较。横向看,世界经济总量前十的国家中,我国的马拉松赛数量最少;亚洲境内,日本每年300多场,韩国超百场,就连印度在两年前也已达到50场。纵向比,北马的3万名额在2011年历时六天才报满;2012年用了两天半;而2013年仅13小时就一抢而空。《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更有数据表明,全国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里,超过六成人把跑步作为首选锻炼方式。
“可见,我们的赛事配比与百姓需求还有差距。”王大卫说,他并不赞同将“城市名片”作为马拉松的唯一标签,“展示城市只是一部分功能。庞大的人民健身需求才是马拉松热的最大推手。更何况,能从赛事中受益的,还有城市的旅游、商业、文化展示等方方面面,实是一项民生工程。”
田径遇冷或非长久的困境
这可能是中国特有的景象——马拉松受狂热追捧的另一面,是田径赛场门可罗雀。前两周接连举行的钻石联赛上海站与国际田联挑战赛北京站,前者在阴雨天里空出大片看台,后者虽现场爆满,却被曝近八成观众持赠票前来。马拉松热为何带动不了田径热?成为不少围观者不约而同的疑虑。
“必须承认,马拉松在所有田径项目中确实领先一大步。”王大卫所说的“领先”,仅仅在于国内民众的喜爱程度,“因为有亲身参与的认同感,马拉松很容易占领人心。”由此类推,“只要让其他项目也尽量贴近群众,田径场的冷遇不会是长久困境。”
据悉,田管中心今年就有计划在竞走比赛中引入群体性赛事,让普通人与专业选手竞走在同一路段上。与此同时,场地内的各单项,中心也计划开展赛事“校园行”,从大学生中先培养田径爱好者。已经举行的就有清华跳跃赛,未来,北大短跑赛、X大投掷赛,都有可能登上高校舞台。
“不可否认,马拉松文化乃至田径文化,在目前的中国还处于缺失状态。”王大卫很坦率,“但缺失不等于没有,更不等于任其缺失。我更愿意把马拉松热看作是中国田径热的一个开端。”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北京5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