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10月8日发布的《2014年国庆节假日旅游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24个旅游景区(点),国庆节期间共接待3169万人次,门票收入16.04亿元,与去年相比,接待游客数增长了1.41%,而门票收入则同比下降了3.37%.
不少媒体人士将上述数据变化解读为“门票经济”开始走向拐点,或者将其归结为公众对于门票涨价的“无声抗议”。笔者认为,这些解读有失偏颇,缺乏对数据和现状的全面认识,理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统计样本量偏少,难以推及大盘走势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一黄金周门票收入数据的统计样本仅有124家,去年的样本量是125家,那么全国一共有多少个旅游景区呢?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加上近三年时间全国各地新开放的各类景区,目前的景区总数最少应该在21000家以上,毕竟全国的旅游开发固定投入规模每年均在万亿以上。据此可推算出,124个样本景区占大盘总数的比例应在0.6%以下,以此来判定大盘走势未免太过草率。即便这124个样本景区是全国最热门的景区,但其3000多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也未必能超过大盘总量的10%,因为整个黄金周的出游人次多达4.75亿人次。
2、热门景区节前发布客流高峰预警或致其节日门票收入小幅下滑
按照《旅游法》的规定,旅游景区必须核定最佳游客承载量,并且要提前发布高峰客流预警信息,这一规定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例如,九寨沟景区吸收去年十一黄金周游客严重滞留事件的教训,提前一个月于8月25日发布了《九寨沟景区中秋节、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公告》。据报道,这一举措使九寨沟黄金周期间的门票收入比去年少了数百万元。其他热门景区也基本上都采取了类似九寨沟的措施(个别地区是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统一发布高峰提示公告),相信这些景区也同样会出现门票收入小幅下降的情况。
3、国人出游更加理性,节日出游有意避高峰
根据笔者刚刚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有近七成的人有意愿错峰出游,而他们选择错峰游出游的理由八成以上都是为了避开节日高峰。由此可见,在黄金周实施了16年后的今天,游客的节日出游行为相比十几年前明显更加理性了——多数人都不再热衷于扎堆出游。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黄金周期间热门景区门票收入下降是否等于“门票经济”遇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加上节日前后错峰出游人群贡献的门票收入,景区的数据想必也是增长的,毕竟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总收入同比增幅高达15.7%.
国务院不久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公众享有更加自由的休假时间。相信,接下来各地会很快出台对应的政策落地措施,带薪休假的普及率也必然会加速提高,对于那些有意愿错峰出游的人们而言这是个好消息。届时,黄金周的旅游热度必然会降温,旅游景区节日期间的门票收入也将继续下行。但是,由公众出游时间分散化引发的节日门票收入下降绝对不能与“门票经济”遇冷划等号。
4、在线旅游门票价格战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旅游者
从年初至今,携程、同程等在线旅游商家的门票价格战此起彼伏,尤其是以同程1元门票为代表的近乎免费的促销行为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旅游者的关注。对于价格敏感型旅游者而言,节日期间如果有近乎免费的门票可供选择,他们必然会放弃人多、门票价格奇高的热门景点,1元门票乃至免费门票在节前的大肆造势更加剧了这一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节日期间国内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波动是结构性的,少数热门景区门票收入的确是下降的,但有更多的普通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是上升的。
总之,笔者认为,单凭个别景区门票收入的下降就得出“门票经济”遭遇拐点的结论过于牵强。拐点肯定会有,但绝对不会马上到来。全国有2万多家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它们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与地方经济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系,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只能一点一点地推进,一方面靠政策“压”,另一方面靠市场“推”,两方面同时发力方能彻底终结“门票经济”这一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