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翻开上海这本“大书”,一处处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一栋栋嵌入人民生活的人文地标,积淀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
近日,《上海欢言》《梧桐树下——画说上海》等图书在上海集中面世,从不同角度书写描摹城市的景象风貌与文化内涵。
“我所说的‘上海欢言’,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的上海俗语。”继“上海三部曲”《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分寸》后,上海作家马尚龙新作随笔集《上海欢言》以“观察上海”为主题。在静安区图书馆与区作家协会主办的“静安讲坛”上,他分享《上海欢言》创作历程。
欢言是什么?欢言因谁而欢?欢言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全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二十余条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并将俗语形成的环境与应用场景等娓娓道来;第二部分是对过往弄堂生活的描述,人间烟火跃然纸上;第三部分则是与市井有关的话题讨论,文字底色依然是人情世故、上海生活。在马尚龙看来,俗语因“俗”而简洁明了,直达市井,漫画式勾勒了某个年代的世俗片段。俗语内核就是上海人的真实生活,反映市井的上海,弄堂的上海,烟火气的上海。
现场他带来老照片,配合俗语讲解。比如针对 “给水站”一词,展示了老给水站的照片。在有给水站的年代,上海人早上都要去拎水——当时水不是24小时一直供应,比如早上5时到9时供水,中午就没水了,下午4时30分到6时供水,晚上就没水了,其他时候用水就是靠储水。“这就是上海的往事、生活的苦事。”马尚龙说,每一句俗语,都有着历史痕迹和社会生活的出处,足以牵出一个年代。
为什么说苦事的俗语却是“欢言”?“因为当年一步一步走过的生活虽然不容易,但现在看上去却能让人莞尔一笑。当中有稚趣,有野趣,有智趣,还有年代之趣。”马尚龙描绘的一个个生活片段,正是遍布上海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他以2021年电影《爱情神话》为例谈到,电影拍的是“小上海”,呈现了城市生活的另一层质感,“《上海欢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小上海’。”书中搭配20余张潘方尔插画,他的漫画是文人画,不求画入文中,却是画外有话,尤其是“潘式”非诗之诗,也为全书增添了别样意趣。
上海油画家金国明所著《梧桐树下——画说上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来,金国明以“梧桐树下”为主题,以写生手法创作了200多幅“上海风情系列”绘画作品,构图、色调等艺术语言饱含了画家对一景一物的洞幽烛微。画家把人生感悟融于自然,通过对色彩、建筑、里弄、马路、季节、温度等描述,呈现出一幅幅璀璨斑斓、绚丽夺目的都市景象,充分展现了上海丰盈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蒸蒸日上的风貌。
图书分为两大版块:一是散文“梧桐树下——画说上海”;二是图版油画、水彩画作品。“这是我从艺近四十年来的艺术结晶。我长期生活在梧桐树下,这里四季更迭的色彩变幻,一草一木的枯荣都萦绕于心。把个人体验与热爱上海风光的人们分享,是我的初衷。”在金国明看来,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审美情趣、对大自然的理解,是文化孕育和长期积累而成,只有两者融合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从南昌路到陕西南路,梧桐树下的老洋房散落分布,呈现出一幅幅璀璨斑斓、绚丽夺目的都市景象。午后暖阳洒在幽静的绍兴路上,橘黄色影影绰绰的光斑,在老式里弄墙壁上闪烁不定,散发着沧桑感;充满里弄风情的田子坊里,老虎窗前晾晒的衣物色彩不同,折射出生活中安逸情趣的一面……“梧桐树下——金国明油画作品展”在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陆家嘴私行中心同期展出,遴选24幅油画记录不同时节的上海老洋房和海派里弄风貌。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