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澳]张磊夫 著
邹秋筠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最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内文选读:
前言:汉朝与罗马(节选)
虽然在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与中国后汉王朝是并行存在的两大帝国,可以对二者进行对比,但是由于在地理、人口、文化、政治组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我认为这样对比可行性有限。简单举例来说,差异包括:
1、罗马帝国由众多民族和文化组成,既包括高卢和不列颠的部落,也包括高度文明的希腊和埃及。一个受过教育的罗马人能熟练使用希腊语,就像使用母语拉丁语一样。而汉帝国统一文字,语言只有方言之分,以此统一中国文明世界,形成共同的文化背景。
2、罗马正规军规模庞大,有高达25万职业军人和辅军。随着多地废除征兵制度,后汉在军事上依靠一支不大的专业军队,辅之以边疆地区数量有限的受过训练的民兵,大型战役得到少数族盟友的支援。
3、汉帝国幅员辽阔,交通往来依靠陆路、河流和运河。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尽管陆路交通网络很发达,但主要依靠海运。虽然受到风暴、沉船和海盗的威胁,但比如从埃及向罗马运输粮食这种长距离运输,海运的成本比劳动密集型的陆运、运河更低廉。所以罗马需要一支能在开阔水面航行的海军,而当时中国船队主要在河流中行驶。
4、两大帝国均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农业,但中国的农田由小农和大地主的佃农耕种,而在罗马帝国,大量耕种等工作由奴隶完成,自由民是一种可识别的社会阶层。
5、在中国,普遍认为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人活动经常受到法律限制。在罗马帝国,包括包税人在内的富人被骑士阶层广泛接受,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等级仅次于元老院阶级。
7、罗马帝国的男性同一时间只能拥有一位妻子,但当时中国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中国古代多数情况下一个男子同时只能有一个妻子,其他为妾,实际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由阉人服侍的皇帝后宫是政治影响和冲突的根源之一。
带着这些差异,我认为尽管将两个帝国作对比也许对理解粮食储存、商品流动供给、税收征集,甚至长城和罗马边境城墙等技术问题、实际问题有所帮助,但是对政治和社会的总体概括价值有限。我最关心的是以后汉自身的条件去研究后汉历史。
作者:[澳]张磊夫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