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支持,让我们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在2023上海书展“全国图书荟萃展区”,图书品牌未读、湛庐文化如约而至,多位出版人不约而同感受到“市场的回暖”,也感动于“上海乃至全国读者的热情和支持”。
前不久河北涿州的暴雨洪水,导致多家图书企业库房淹没,损失惨重。“上海书展现场有很多读者知道未读遭灾,特意赶来支持,我们特别感动。尤其是不少忠实用户对未读的产品十分熟悉,甚至现场帮我们向其他读者‘安利’推荐好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上海读者的专业与关怀。”未读(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高级销售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受灾后公司一直努力自救,尽快恢复正常运转,“但也不想过多利用洪灾博取流量,更希望通过图书产品自身的魅力来吸引读者”。
未读主打“有趣、实用、长知识”,自成立后的2015年以来几乎每年参加上海书展。60平方米的品牌专区不大,但来逛的客流不断。很多工作人员胳膊上都印了两行字——“凡不能淹没我的,必使我强大”。“这句话改编自尼采经典名言‘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设计图案来自今年哲学新书《尼采这么说,我们怎么做》。”在王磊看来,尼采这句话正好契合了当下的心态。“希望把这种不会被轻易打倒的态度和力量感,传递给更多人。读者朋友也喜欢,觉得非常酷!”忙碌的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找书、选书、推介书的同时,不忘将印有这句话的贴纸赠送给每位购书者。
庆幸的是,上海书展所需销售用书,在发生洪水的前三天已经发出,“但可惜签售活动用书被洪水淹了,现在签售的图书都是紧急从其他渠道调拨来的。‘绝处逢生’后赶来参展,看到广大支持我们的朋友,备受鼓舞。惟有继续扎实地去做好每一本书,不辜负读者的期待与力挺。”他透露,未读此次参展几乎将全部图书品种都带来了,历史类图书《二战信息图:数据化全景透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售罄,又紧急调拨了一批。为满足上海读者的阅读趣味,未读还多带了精美艺术类图书,如《梵高手稿》《博斯》等,举办《因为艺术,所以法国》作者翁昕签售会等活动,让不少对艺术鉴赏有兴趣的读者大呼过瘾。
“给我来一份图书加油包,你们加油!”这是上海书展期间,湛庐文化展台上每天听到最多的一句鼓励。湛庐文化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季阳透露,为书展设计推出的99元任选两本的图书加油包,以“经历风雨的经典”为主题,吸引了不少读者购买。“很多人买好后,不忘和工作人员说上一句‘加油’,这让我们格外感动。”
“当时受灾后,最让人着急的是,本计划在书展上热卖的书都在受损图书之列。为此销售和物流紧急调整货品,各部门都在想办法如何把书调出来。”这次展陈的100平方米特装展位,是湛庐文化参加上海书展以来的最大展区,分为畅销、社科、个人成长、心理等不同展台,展示400多种图书。除了10000多册纸质书,湛庐文化还带来电子书、有声书等多种产品。“在细节设计上,力争与上海展览中心风格设计和谐,希望人、书与空间融为一体,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折扣力度,让上海读者享受到最实在的优惠。”季阳表示,上海读者让他们看到希望,愈发确信了阅读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儿。“受灾后,我们更要向前看。上海和来自全国的读者让我们拥有向前看的勇气,让我们觉得阅读值得。”
上海书展主办方表示,携手参展出版机构和读者,为助力行业纾困推出支援举措——读者每购买1张门票,主办方捐出1元票款;读者现场购买图书,参展单位按自愿参与原则进行捐款;受灾参展机构可以在自有展位上以预售、众筹、特价销售等方式,开展纾困售卖活动。
作为大熊猫的家乡人,作家蒋林携“四川娃娃”《熊猫花花》从天府之国来到黄埔江畔,亮相2023上海书展,与现场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创作历程和熊猫花花的成长故事。
书中用充满温情的笔触,书写了熊猫花花的生活片段,用近60幅萌照完整记录了花花等比例长大历程。在蒋林看来,花花身上有着众多闪光点,“缓慢的生命特征、乐天的性格特点、从容的处世状态、韧劲的生活态度、自洽的生存哲学……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她带来的人生启示。”他希望《熊猫花花》不仅仅在讲述“花花”的故事,也能为读者带来励志向上的力量。“哪一个生命又是天生光芒万丈呢?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并不取决于先天,而是后天的努力。‘花花’很美,但它认真生活的样子更美”。
《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分享会现场,王笛教授谈到,35岁时重回课堂,与18岁的年轻人一起学习,压力很大。但得益于这种压力和长期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他从不会英文,到可以给历史系学生教授英文写作课程。这样的学术经历应该可以鼓励年轻学者,克服年龄焦虑,坚持进行学术追求。
他认为宏观的历史必须通过无数的历史碎片所构成,透过这些历史的细节,才能以“小处着眼进入大的格局”;而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微观的碎片化研究之上,宏观历史的研究也才会更可靠。《茶馆》一书便是从茶馆这样微观世界出发,通过回顾成都茶馆百年历程,回看社会发展历史,进而观察中国城市变迁与社会转型。与此同时,茶馆作为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历史学家得以重新触摸和审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从背后的细节看如何重构大众日常生活。
上海书展现场,多个展区和分享会现场人头攒动。“本书秉承了知人论世与文史融通的立场,把诗歌放到历史时代和真实人生中加以阐释,并致力于打破文学史中对诗人或概括或片段的描述,书中内容囊括诗人所处阶层、家庭出生、科考入仕、来往交游、安定与动荡等方面,力图描摹出唐代社会文化的丰富状貌。”《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作者、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陈尚君教授,与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讲述他们与唐诗的不解之缘,吸引了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
全书聚焦五十余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与生命历程,从可靠文献的反复比读中,立体全面再现历史文献中尘封已久的唐代诗人真实人生,深入研读其诗歌意旨与成就价值。中华书局推出名师抖音共读版《唐诗三百首》,采用诗作原文附名师解析的结构,对《唐诗三百首》313则篇目逐一解读,以“名师共读”创新形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与深刻感悟。
《掌故》第十集分享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刘永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上海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樊愉、《掌故》主编严晓星,与读者分享《掌故》创办七年间历经风雨沧桑。刘永翔说起刘衍文先生晚年一些轶事时,现场观众听得尤为专注,意犹未尽。
在《海上古籍风云录》中,作者柳向春从版本学、文献学、藏书史等多个角度入手,聚焦包括南宋龙舒郡刻公文纸印本《王文公文集》、吴湖帆旧藏南宋刻本《梅花喜神谱》在内的数十部有代表性的古籍,深入挖掘、爬梳其编撰、刊刻、校勘、递藏、题跋背后的故事,探究其版本特征,考论谨严。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陈先行认为,《海上古籍风云录》从孤本秘笈到明清善本,从名家文集到地方文献,从稿钞校本到名家旧藏,将版本学、文献学与藏书史、书林掌故穿插交融,引人入胜。
482封陈旧书信,60余万字点滴记述,20年光阴流转,将会勾连出怎样埋藏于时代尘烟下的人生往事?非虚构作品《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在1956年至1976年间482封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因生计所迫流落异乡的女子素锦日常生活以及期间所历经的艰难悲喜。
作者:许旸
编辑:傅璐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