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6年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全面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深入实施《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根据“成熟一校启动一校”的工作原则,本市分批启动了地方高水平高校的试点建设并有序推进。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经验辐射、创新驱动。各试点高校立足长远,紧密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发展要求,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取得阶段性成果。即日起,文汇报推出专题报道,分享各校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进程中的特色亮点。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解析它们的经验和成果,对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启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深化改革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对接领域国际前沿、服务国家需求,搭建优质高效的科研支撑和学科交叉平台体系,通过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源头创新、力推临床研究,引入国际一流,更好地服务“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目标。实现目标并非一日之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保持定力,敢于担当。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所说:“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须有我。我们要不计一时得失,才能坦荡筹谋;有担当,才有可能发展。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运行才一年的研究院“火”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雷鸣团队首次解析了酵母以及人源RNase P全酶及其底物结合状态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阐明了其全酶组装和酶促反应的分子机理,这一发现为后续的新型抗生素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2018年9月和10月,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和《Cell》上。这个运行才一年的研究院火速登上了国际舞台,可谓一鸣惊人。
上海市教委IV类高峰学科持续支持建设的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牵头,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实体化建设,于2017年12月正式挂牌运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雷鸣研究员为核心,联合上交医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及上海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生命医学领域的研究团队,协同攻关,致力原始创新和服务于人类健康。
为何要把科研机构放在附属医院
陈国强说:“要真正为健康中国做出引领性贡献,不能总把国人的健康寄托在他国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上,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临床研究,制定适合国人的诊治标准。如果我们附属医院的专家都不进行研究,十有八九的医生都成为医匠了。医匠只能看病,无法推动医学进步。”
“要把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上”,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科研团队也在临床第一线扎下了根。近年来,上海交大医学院以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在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布局一批优效学科平台。通过政府、医学院、附属医院三方共同投入,加大对生物样本库、仪器设备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等基础设施投入,更好地为临床学科研究保驾护航。
精准医学研究院组建了基础医学—转化医学—临床医学—精准医学齐头并进的团队,真正成为连接基础科研和临床医学的纽带,并和九院临床学科一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比如通过和辅助生殖科合作,发现了畸形精子症的致病因素,有望揭示相关蛋白质影响精子变形的分子机制,并为此类不育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案。
多个扎根附属医院的科研平台陆续成长
除了精准医学研究院,多个扎根在附属医院的科研平台也在茁壮成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教授领衔建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建设。就在不久前,研究员左小磊团队与济南大学于京华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分子穿越”原理的纸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核酸的快速灵敏检测,有望为便携式现场生化检测提供新的手段。该项工作成果在线发表于《纳米快报》,可谓初战告捷。
附属新华医院于今年10月成立的生命早期健康研究院,初步多个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的研究方向。瑞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附属医院目前也已先后着手建设各自医院的科研平台,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加盟,推动医院学科特色发展,促进基础—临床协作转化。
肩负着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双重责任和期待,让科技创新离人民健康更“近”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扛责任,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杨静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