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到学校,遇到那么多校友,这让我想起了60年前我从交大船舶制造专业毕业考入研究生,在交大求学8年的时光。当时,学校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方面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我们的学习一直都很艰苦。但是,当时学的那些看似不能立即起到作用的基础学科在我毕业后每一次事业转折,从事任何工作都能很快适应……”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在今天(10月22日)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发展80年纪念交流大会上回忆起自己在交大求学的时光,引起了台下校友们会心的感慨。
从1943年到2023年,从重庆九龙坡办学到内迁建设,从长江内河走向深远海,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交大船舶与海洋学科走过了80年峥嵘岁月。这也可以说是上海交大的第一个系。
1943年,交通大学在战乱中接办内迁重庆的商船学校,由叶在馥、王公衡、辛一心、杨仁杰、杨俊生、王荣瑸、张文治、方文均、杨槱等学成归国的老一辈造船专家创建了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一个造船工程系。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中,船舶制造成为唯一留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同时,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市工业专门学校、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科)等先后并入交通大学。可以说正是在船舶制造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
今天,吴有生、曾恒一、朱英富、严新平、徐青、陆夕云等多位院士都回到了母校并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送上祝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说今天也为自己曾经就读的船舶制造系献上祝福,并寄语学弟学妹们“要有信仰、有理想,还要有本领。科研发展永无止境,在创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
朱英富是195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他谈到,记忆深刻的时当时船舶制造系有着强大的师资,“我的大学生活中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那么多的优秀导师,我在1982年去加州伯克利大学深造时,发现他们的学生基础学科理论不比我们强。”朱英富自己的导师就是我国造船领域首位院士的杨槱,“学校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浓厚的爱国传统,进入交大就是承担责任,让我领悟到,报国不是虚的,而把工作做到最好就是最大的报国好爱国。坦率说,我们的优秀校友没有一个不是勤勤恳恳为了国家不计回报投入工作的,而爱国精神需要我们年轻的学生们传承和发扬下去。”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今天的大会上提到自己还是研究生时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当时他看的一部名为《改革启示录》的电视剧令他感到非常震撼。这部电视剧就是以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改革为样本,记得其中有一个片段就是上海有一家企业从国外进口一艘挖泥船,外方企业开出了天价。但是,有一所大学的教授仔细测算得出结论,这艘船有技术缺陷。“直到我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后,才知道,这位教授是当时船舶制造系教授盛振邦老校长。”杨振斌说,如今上海交大与兄弟单位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攻关为一系列大国重器的研发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关成果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奖项。
据介绍,船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成立之初就是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近年来,形成了大教授领衔、大工程导向、大设施支撑、大情怀铸魂、大体系保障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统计数据显示,投身行业报国仍是当代船海学子的第一选择,每年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就业,而在过去10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毕业生去了中船集团,从万米深海探测到填海造路都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毕业生。未来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有组织科研,从国家发展中凝练实际问题,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攻关,加强船海一流学科群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学生逐梦深蓝。
作者:姜澎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