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一骑绝尘,让同档期影片沦为配角
“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萧红在1936年写给萧军的信笺成就了许鞍华的题眼。而今,导演选择的“黄金时代”尚未真正掘来黄金,但这四个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描述一路高歌猛进的这个长假的影市。
仅靠13部国产影片,国庆长假7天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这些都是国庆档从未企及的佳绩;而早在长假第一天,国庆档影片就助推2014年总票房达到219亿元,一举超越2013年全年的21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毛羽看来,“如此市场业绩,是中国电影人30年来的共同期待”。
然而,就像许鞍华的解读“黄金时代是反讽”,票房飘红的国庆档在另一些评论者眼中,恰恰勾勒出了小格局。有专家认为,口碑与票房的不均等表现,只能印证国内电影市场格局单一、包容度不足。
中国式喜剧片爆发不可忽视
《亲爱的》、《黄金时代》、《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以及今年国庆档唯一一部以IMAX格式呈现的华语影片《心花路放》,被并称为国庆口碑四大片。但口碑上的势均力敌并未换来市场的四足鼎立,纵使好片扎堆,《心花路放》仍一骑绝尘,让同档期影片沦为配角。上映8天,该片累计票房逼近8亿元,比早开票4天的《亲爱的》高出近两倍。尤其前三天,《心花路放》连续单日单片票房破亿元,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第一,进口大片中能与之匹敌的也仅有《变形金刚4》。
从《泰囧》到《分手大师》,再到被导演自诩为“粉色喜剧”的《心花路放》,喜剧题材已俨然成为中国影市对抗国外大片的一剂猛药。《泰囧》的12.6亿元票房曾被视为遥不可及,但有了《分手大师》从《变形金刚4》手中抢走的近7亿元票房,如今起跑强势的《心花路放》总票房追赶纪录颇令人期待。
“当中国式喜剧片告别网络段子、纯粹恶搞等老旧手段,转而注重笑后的思考时,它就能爆发出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是导演宁浩对于喜剧片大卖的理解。但在影评人看来,品牌效应夹杂着运气成分,才是《心花路放》笑傲群雄的关键所在。“宁浩、黄渤、徐峥,这样的黄金三角就是票房灵药。”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得很直白,“除此之外,《心花路放》选对了上映时间,同一档期内,既没有国外大片,国内另几部影片虽口碑上佳,也都难以在商业化市场中与之匹敌。说到底,欢乐假期,压抑着流泪不如用力笑一场。”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仍获力挺
8年筹备,3年制作,8000万元投入,跑遍大半个中国,拥有明星最多,这是舆论给《黄金时代》的标签;“再不拍,我就来不及了”,“每剪一刀都会肉疼”,这是导演许鞍华与编剧李樯对倾心之作的执念。然而,当这部华丽制作最终以178分钟的罕见时长上映,“注定是场冒险”。许鞍华固然没有回避,但影片在长假里交出的答卷也着实出乎意料的惨淡。上映前六天,《黄金时代》累计票房3190万元,只是与同样受众狭窄的两部动画片不相上下。对比之下,动作片《痞子英雄2》上映前四天,票房便破亿元,始终紧跟《亲爱的》,位列总票房第三。
“一部3小时,一部2小时,前者一天一个厅排4场,后者能排6场。同样的时间投入,一个‘黄渤系’相当于1.5个汤唯,影院经理心中自然会有一个价值序列表。”石川坦言,许鞍华是在给影院排片出难题,“文艺片、对镜独白的实验电影、外加超长时间,这些都不是商业的宠儿”。在他看来,眼下中国电影观众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市场的成熟指数,即便《黄金时代》以全明星、注重宣发等商业表象进入市场,但一颗文艺的心难以掩饰。也正因为格调独具,一线城市成了《黄金时代》最主要的生存空间。“可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票房贡献,来自于二三四线城市。在那里,对于百花齐放的影片类型与风格,仍然欠缺宽容。”
目前,对于《黄金时代》,喜欢的人爱到死去活来;鄙薄它的人咬牙切齿,讥笑“还好有手机消磨时间”,可无论爱恨两端距离多遥远,影评界都愿意力挺这部话题之作。
“票房不该是最高标尺。”影评人史航开门见山,“那会吓跑很多文艺片投资人。因为他们发现,只要不能排队请来徐峥、黄渤和宁浩,那就不要拍电影了。”人人想着以小博大,颇似当年鲁迅小说里的“越有钱,就越有钱”,票房越好就越有人给他拍片。
“《黄金时代》走麦城,对中国电影来说,应该是个警醒。如果市场被越来越多喜剧和动作片充斥,类型日渐单一,观众总有一天会发现,再怎样嬉笑的,也不过是一种乏味的狂欢。”包括史航在内的许多人相信,文艺片的隐忍格调,终究无可取代。
文汇报记者 王彦